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辛弃疾来大汉,平西域,娶钩弋 > 第178章 京杭大运河

第178章 京杭大运河(1/2)

目录

第一百七十八章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对啊,把这些河道连接起来,就是京杭大运河。

霍姚不是没事做吗,让他去沿途考察,计算,梳理,看看能不能现在修运河。

看看需要怎么修,花多少钱修。

大汉帝国此时百废待兴,勋贵世家的日子还可以,百姓的日子不太好。

经过先帝临大行之前几年的政策转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其实已经好多了。

但百姓的日子还是很苦,尤其是北方,男丁缺乏,商贾不行,农田耕种不利。

主要是老百姓手里没钱,而朝廷手里有些钱,也不知道用来做什么,不打仗了,朝廷百官竟然不知道怎么花钱了。

他们是打仗太久了,忘了朝廷的主要职责不只是打仗,而是其他利国利民的诸事了。

早在新帝初登大宝之时,霍光就主持了兴修水利和道路的事。

以工代赈这个方法,是长兄告诉他的。

长兄还说有个遥远的国度叫大宋,那里有个允文允武的大才丞相叫范仲淹,这个以工代赈就是他提出来并积极实施过的,效果很好。

朝廷有钱,百姓困苦。

但并不能直接朝廷拿出钱来直接给百姓按人头发放。

那样会在发放过程中滋生官员贪腐,也会让不劳而获的百姓拿到钱后不知道珍惜,养成好吃懒做的毛病。

而一旦官员贪墨和百姓懒惰成了习惯,成了风气,就很难改变了。

国富民穷的时候,以工代赈就是最佳选择了。

霍光谨记这一点,这几年在丞相田千秋的辅助下,一直在大力推行此事。

并在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官员贪腐,慢慢制定出了一系列预防措施。

大汉官制在慢慢形成。

修了路,促使民间往来方便,商业繁荣,同时也会让朝廷的税收大幅增加,这是双赢的事。

兴修水利,对农业和农人好处明显,这几年粮食产量年年增长,虽然风不调雨不顺,但粮食的收成还增长了三成。

税赋增加,使得朝廷更加有钱和有动力去修路和兴修水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这块土地的老百姓真的是勤劳善良,只要给他们一点时间,少收一点税,不打仗,他们很快就能恢复元气。

霍去病知道,这一段时间是历史上“昭宣之治”的时代,现在加上了自己的努力,使得这个盛世,要提前来到了。

现在朝廷有钱,那么是否可以把“京杭大运河”提前修了呢,这是大事。

大事就不能随便决定,这个修一条路,修一个水坝不同,这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修好了,这是泽被万代的好事。

修不好,就像隋炀帝那样,丢了皇位,背负骂名。

虽然隋朝的覆灭,并不完全是因为这条运河的修建,隋炀帝的骂名,并不止这一条,但这条运河的地位,可见一斑。

务必要万般小心才是。

因此让精力充沛,无所事事的霍姚去做这件事,再好不过。

霍姚自己肯定不行,他从阿翁这里得到了这个想法之后,立刻找了书籍来阅读,争取自己能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他还向很多本地官员和百姓请教。

并立刻带人去实地考察了。

这个孩子肉眼可见的黑了,瘦了,把继母阳石心疼的不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