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我辛弃疾来大汉,平西域,娶钩弋 > 第159章 第一家族霍氏

第159章 第一家族霍氏(2/2)

目录

但是人啊,过惯了苦日子,哪有满足的。

他们不敢过得太好,他们要积蓄,生怕有一天进项突然又少了,生活再回到原来的样子,自然要未雨绸缪,趁着还能挣钱就要多储存。

小乞儿的阿母这么做没问题,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如此。

小乞儿不懂,他看日子还不好,虽然吃得饱了,但还是粗糙,虽然穿得暖了,但还是补丁摞补丁,就认为依旧家贫。

懂事的孩子要替阿母分担养家重任,就重操旧业,趁着阿母去上工的时候,换了旧衣服,继续偷偷的上街乞讨。

然后时间长了,就被霍姝发现了。

事情真相大白了,如此简单,又如此的让人深思。

皇帝老了,心软了,看到的是孩子孝心可嘉,大力奖赏了他。

霍姝年轻,养尊处优,看到的是这个孩子可怜,因此赠送给了他许多财物。

而霍去病看到的却是,十二岁以下的孩子,是自己疏漏了,没想到他们的归属问题。

然后他又听几位掌柜和工场里的工头抱怨,店里的伙计和工场里做工的人们,不识字,不识数,很麻烦,经常一件事教很多遍都不明白,也记不住。

让他们记下来吧,不会写不会念,只能给他们一遍遍的说,说得嘴皮子都冒烟了,他们还是一脸懵懂纯良的看着你,傻笑。

人很努力,很上进,做工不惜力,几乎是拼了命的干活。

但就是掌握个新东西费劲,更别说让他们自己动脑子改进了。

本来霍去病提出的酿酒和造纸的方法,都只是一个想法,在河间试做过,也都是在请来的工匠的努力之下,按照霍将军的思路来做的。

任何时代的工匠们都是值得尊敬的一群人。

他们熟能生巧,脑子又活,跟着师父学了技术后,结合自己平时做的活,发挥出了超人的智慧和主动性。

一步步,一代代相传,推动着各行各业的技术进步。

这样的工匠,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

很多人是局限于不识字,如果他们能识字,那么就能在书上学得更多的前人知识,并结合实践,创造出更大的技术进步。

如果他们能写字,就能把所学所知所想所创,记录下来,为后人所用。

很遗憾,工匠大多不识字,不能读,也不能写。

而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屑于去做工匠的。

这一点真的很遗憾,工匠的地位之低下,读书人的地位之崇高,让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不能有效结合在一起的。

他们甚至互相都不能认识,更别说互相帮助,或者互相替代了。

霍去病思考出了这一层,立刻着手去做。

不论是做辛弃疾还是做霍去病,他都是个实战派,毫不拖泥带水,想到就去做,不怕思路不成熟,可以一边做一边改进。

实践出真知。

他找来许多无所事事的读书人,虽然他们清高,看不上教书这件事,但霍将军有命,谁敢不从?

是不是不想活了?还是全家不想活了?

霍将军虽然不喜欢乱杀人,但皇帝喜欢啊,皇帝可是还在呢,对霍将军的宠爱那是朝野有目共睹的。

然后霍将军命人编纂启蒙书籍,现在有了霍氏纸,抄一些启蒙书,不在话下。

说起来这霍氏纸,和当初也大大不同了。

提到这纸,不得不又要夸夸工匠们和具体做工的人们。

在巨大的奖励之下,他们真的发挥出了惊人的智慧和能力。

霍将军规定,对工艺和材质有改进的,只要提出来一个想法,赏。

如果能做出来,大赏。

能改进工作效率的,增加纸品和酒的使用感和口味的,能增加纸和酒的附加值的……

都重重有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