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兔死狗烹?(1/2)
第一百六十章 兔死狗烹?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更何论不用去拼命,只是说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没啥用也没关系,不会受罚。
万一证实有用,那就发了,在同族同僚当中,也很有面子。
如果能几个人互相合作,把这个想法做出来,那就更发达了,还有可能被提拔成工长,工头,掌柜的……
简直就是个无本的买卖,太划算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这些日日做活的工匠们的努力下,霍氏纸的工艺和质量,飞速的发展,把想效仿的同行,远远的甩在后面。
有霍氏强大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的加持下,谁敢与它争锋?
大汉的读书人,很多人并没有事情做。
他们出身不低,因为书籍昂贵的缘故,能读书的人家,不止要有钱,还要家学渊源。
单单有钱,那些新兴的大商贾家,不就能出读书人了吗?
不行,他们买不到书,更没有机会读书。
书册是不上市交易的。都是各大家族的藏书,是各家安身立命的根本,轻易不示人的。
这就导致了,读书被一些大家族把持着。
此时科举制还没开始,实行的是举荐制。
这更导致了读书和做官,被一些世家大族所垄断着,普通平民,商贾之家,根本没有上升途径。
想读书,没有书可读,莫说普通人家无钱,就是有钱,也没地方买。
想做官,没人举荐,你再有才,也不行,这块土地,人口众多,最不缺的就是才子。
所以史官是世袭的,武将是世袭的,文官世家,更是世袭的。
连工匠都是世袭的,你祖上做什么,你这一生,注定就要做什么。
比如司马家,是做太史令的。
而淳于家,是做医者的。
读书,谁不先紧着自家的子弟;做官,谁敢举荐不认识的陌生人,只能是自家从小看着长大的的子弟首选了。
什么,举贤要避亲?好的,我举荐张家的,张家做官的,反过来举荐我家子弟,互相举荐总可以了吧。
这就是举荐制的弊端,大家都知道,没法破。
这就导致文化和官僚体系都被一些家族控制在手里,他们手握大权,皇权废立都不在话下。
当今皇帝就是想要打破这种控制和垄断,替朝廷延揽一批新鲜的人才。
不说远的,就说陇右李家,那是出武将的世家,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出了多少名将,到现在还不是人才凋零,子弟不堪。
皇帝让各地的才子,自荐。普通人写得自荐书,都可以直达天听,让皇帝看到。
他在这种政策的实施下,也得到了一些平民人才。公孙贺、主父偃等人就是如此。
他还提拔外戚,卫霍和李广利,赵充国等即是。
这里面有成功有失败,不一而足。
但这些所谓的平民,到底不是贫民,他们背后还是有一点背景的,所以他们才有机会读书识字,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才学,为皇帝所用。
现在霍去病的纸出来了,而且为了他的那帮小崽子,他要开办民学堂。
让那些战争遗孤,或者说武将士卒的子弟,在没有达到去工场做工年龄之前,去学堂里读书认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