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面人儿精 > 第2章 载汇大爷的小心思

第2章 载汇大爷的小心思(1/2)

目录

就这样,等到李总管归了西,载汇觉得自己不能忘本。

于是,自己儿子金溥佑去崇文门东兴隆街的李宅吊唁。

至于为啥一定要带着才五岁的儿子呢?

载汇琢磨着李家办丧事不会寒酸,光绪三十二年的时候,李莲英的老娘病故,那可是摆了足足三十五天的流水席!

现如今虽然比不了当初,可是管吃管饱,临走提溜几大包糖饽饽总该是有的。

孩儿命苦,托生在自家,没吃过好东西,就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打打牙祭。

毕竟这一顿吃下去,弄不好能饱三天。

冷饽饽虽然没热的香,可那也是正经白面香油白糖做出来的,落肚子里可比棒子面窝头扛饿多了。

……

“哎,这李家也太谨慎了……”载汇带着小溥佑从李家告辞往回走的时候,摇头苦笑。

原本是指望带着孩子来借机会开开荤,燕菜席,肚翅席是没指望,红烧肘子四喜丸子总该管饱吧?

毕竟死得可是大清国唯一有二品顶戴花翎的太监。

结果倒好,所有吊唁宾客,每人三个馒头外加一大碗米粉肉。

米粉肉当然是味道好,给的也足。

只是这未免太过寒酸。

“这大清啊……”载汇叹了口气,“怎么就,怎么就这样了呢?”

金溥佑懵懵懂懂,五岁的孩子哪儿懂这些。

他骑在自己老子的肩膀上正打着饱嗝儿呢。

虽然载汇有了正经衙门职司,每个月都能关实饷。可家里的生活条件改善有限,无非是原本的棒子面儿窝窝头,换成了杂合面馒头。

一个礼拜能有顿肉末鸡蛋打卤的白面条吃,别的可是不敢奢望。

载汇不傻,他可不是那帮把钱当仇人,到手就得花光的亲戚们。

节衣缩食省下的钱,都悄悄存了起来。

苦日子过怕了,好容易手头松快点了,可也不能得意忘形。

金溥佑的母亲,乌雅氏是个传统的旗人妇女,对内管家一把好手,对丈夫也是言听计从。

就这样,一家三口窝在大杂院里,日子过得紧巴巴,可太平温馨。

……

到家后,载汇和乌雅氏嘀嘀咕咕商量到后半夜。

第二天,载汇把金溥佑叫道跟前,严肃的说:“儿啊,过了年你就六岁了。到了该上学的年纪了。咱家现在日子紧,但只要你愿意学,总是供着你。”

乌雅氏在旁边也道:“按照以前的规矩,得给你找个先生开蒙,但昨晚和你爸爸商量了,现如今天下不太平,老规矩恐怕是要变一变了。我们打算把你送到新学堂去,不管怎么样,学点本事傍身总不错。就像你阿玛,就学了那么几句洋话,不但给街坊四邻免了灾,还成了家里百多年来第一个官儿。你得比你阿玛强。”

“是啊,别看大清国现在还像个朝廷,可现在洋枪洋炮洋轮船都进来了,当初说是西洋奇技淫巧,不如弓马。可庚子年啊……”

载汇叹了口气“那时候还没你,几千拳民围攻西什库教堂,里面就100多洋兵,打了整整半个月愣是没打下来……”

“什么弓马骑射,什么大师兄开坛做法,都比不上洋枪炮子儿。祖宗的成法,也顶不了饿。当爹的不指望你考状元,和你娘一个心思,好好学,听说新学堂不光教断文识字,还有数字算数,洋文,物理什么的,这些东西你用心学用心记。咱除了给你个黄带子外,可没有家底留给你,眼下为父在,总算还有进项,可谁知道这差事能干多长时间呢?再有过些年,我两眼一闭,可就全得靠你自己了。”

金溥佑依然懵懵懂懂,但他知道既然父亲和母亲都这么说了,那照着做便是。

他年纪尚幼,天资也不算高。

尽管在学堂里颇为努力,可成绩也就那样,不差,可也排不上号。

载汇仁厚,不打骂他,只是时常叮嘱他用心学,再就是晚上得空时,给他讲讲三、百、千,算是开蒙。

新学堂里可不教这些,就连写字也用硬铅笔。

这让向来对书法颇有心得载汇有些头痛,生怕自己这手绝活儿没了传承。

载汇不但善书,绘画上也极有功底。可是这些玩意当不了钱花,只能希望儿子继承下来,别让老爷子这点本事化了泡影。

日子缓慢而温馨的过着。

新学确实不一样,虽然才上了半年,金溥佑言谈举止和当初的懵懂小儿已经全然不同。

这学堂是北洋李中堂办的,为的就是推广洋人的学问。

用的先生也非老夫子,而是不少“假洋鬼子”。

这些人和私塾先生不同,第一不打手心,第二上课耐心细致,更有一条,上课不光是先生说学生背的老套路,还讲究个做实验。

这不,金溥佑已经知道什么是摩擦生电,什么是电解水制氧燃烧。

若是以前他一律当是说书先生嘴里的妖法,可现在知道了什么叫电子,电荷,什么叫可燃不可燃,这可太稀奇了。

五六岁的孩子最是好奇,在学堂看完后回家主动讲给爹妈听。

说得兴奋处手舞足蹈,恨不得亲自演示一遍。

可惜,做使用的烧杯试管都是外洋进口的,等仙人根本不敢问价钱,京城倒是新开了几家玻璃作坊,据说也能吹出像模像样的来,可家里还为嚼裹犯愁,载汇肯定没闲钱置办这些。

两夫妻虽然听不懂,但也知道这新学问确实大有门道,不禁庆幸当初的选择对了。

这些日子,载汇也打听明白,新学也分等级,一级一级往上念。

要是成绩好,能考上天津的北洋大学堂,不但学费全免,毕业后还能被各大衙门优先录用,若是成绩特别出色,能去西洋留学,船票学费吃喝拉撒全部由大清国支付,每月还给零花钱,回来后就有七品官身。

乌雅氏万万舍不得独子留洋,载汇笑她:“咱这个孩子能否有本事还两说呢,你这纯属多想。可只要他能进大学堂,今后非但饿不死,到时候咱俩养老也就有指望了。”

然后默默金溥佑的脑袋:“小子,好好学,别给咱家丢脸。”

孰料天有不测风云。

太平日子过了才半年,到了宣统三年阴历九月半的时候,京师明显人心惶惶起来。

茶馆戏院子里都在流传消息,说是武昌的新军反了!

那可是朝廷花了大价钱练起来的新军啊!据说一个能打三个绿营,四个八旗。

载汇每天下班后脸色也越来越差,显然他知道不少消息,却没法和家里人商量。

乌雅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识字,见识有限。

邻居们多是穷苦出身,与新军新政一无所知。

对他们而言,只要宣统天子还坐在龙庭上,那就是天下太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