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万般皆如意(1/2)
(近一段时间工作太忙,没顾上更新,希望大家见谅,今后一有时间一定不负书友的期望,努力更新)
再说曹查理一行人,出了京城一连审计了三个地方。一行七人受到了热情接待,李源、李成、刘文新三个地方的经理都有个共同的爱好,喜欢喝酒。这里可不比京城,没有茅台,也没有波尔多的红酒和香槟,曹查理、吕伟、蔡司还能应付,李娜、徐婷婷这几天喝的是杂牌酒,招待的人有十分热情,两人初次出门,不谙世事经不住劝。两人又是美女,在酒桌上成了大家争相敬酒的对象。跑又没处跑,喝又喝不动,自然成了待宰的羔羊,两人几乎每天是都是吕伟、蔡司搀回宾馆的。
好在是开车出行,当车子驶出郑州时,秋意已浓。道路两旁的杨树,金黄的叶子在秋风中簌簌飘落,宛如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田野里,高粱涨红了脸,沉甸甸的玉米穗挂满了秸秆,呈现出一片丰收的景象。
八十年代的建筑带着浓厚的时代特色,小县城里,多是一些砖混结构的多层楼房,外墙是简单的白灰或红砖,窗户小小的,透着质朴的气息。街边的商店招牌用的是简单的油漆字,色彩并不艳丽,却有一种别样的真实感。路过了开封。远远就能望见那古老的开封城墙,历经岁月沧桑,依旧巍峨屹立。城墙上的青砖斑驳陆离,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城内的街道上,老式的四合院错落有致,房顶上的青瓦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街边有许多小吃摊,热气腾腾的灌汤包、炒凉粉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
到洛阳的时候已经是下午,秋季的洛阳,最吸引人的当属那成片的银杏林。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地面,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毛毯。洛阳的建筑中,龙门石窟是不可错过的景观。石窟中的佛像庄严肃穆,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依然栩栩如生。周围的山上,树木已经染上了五彩的颜色,红的、黄的、绿的,相互交织,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几个人参观过龙门石窟,漫步走向白园,心中满是期待。白园是为纪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而建。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18年,于会昌六年病逝,葬于香山琵琶峰。后人便在此修筑白园。
踏入白园,仿若走进了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卷。葱茏的树木错落有致,枝叶在微风中轻舞。小径旁,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绽放,散发出阵阵芬芳。远处,青山连绵起伏,与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山下,一汪碧水波光粼粼,倒映着周围的美景。亭台楼阁点缀其中,更添了几分古韵,让人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里。
八十年代的洛阳,城市建设也初具规模,一些新兴的工厂和居民楼拔地而起,但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街道上,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穿着朴素但精神饱满,脸上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
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傍晚,看看天色已晚,大家决定在洛阳住一晚上。
四天以后一行人终于抵达了长安。曹查理来过几次了长安,直接把车开到了公司的酒店。徐婷婷几人看着富丽堂皇的酒店对李娜说:“没想到我们公司在长安也有这么高档的酒店。”
郭华早就接到刘秋红打来的电话,知道曹查理一行人今天会来长安,一早安排了礼仪做好迎接准备工作。
刘秋红这段时间几乎每天往返于眉县和长安。中成药厂早已建成,设备安装就绪,正在进行调试。新聘请的厂长已经就任,厂里的领导班子全部组建完成,招聘的工人目前正在进行岗前培训,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再说从曹查理走后,静怡来到江海家里说自己要去江宁看一下。江海闲来无事还要准备去春城。江海笑着对静怡说:“我和你们一起去江宁,然后回杭城,等你补考完以后,我们去春城。”
第二天,江海带着赵荻、戴胄、叶凌霜和静怡家三人,来到了江宁。静怡的奶奶、林姨就住在“秦淮人家”,安顿妥当后,楚乔再三留大家吃饭。静怡笑着对楚乔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吃饭。”戴胄开了一辆商务车正好七个人直接去静怡和吴瑛家新开的餐厅。正赶上饭点,门口不时有人进进出出。听见汽车的喇叭声王琪从餐厅出来迎接,看见江海、静怡他们连忙出来迎接。
王琪满脸堆笑,伸出手和江海、戴胄握手,看着黄玉蓉、林姨看向静怡问道:“我猜这是奶奶和林姨,快请进!”又说:“吴瑛说你们今天要来,我约莫中午能到,特意给留了一个包间,大家随我上三楼。”
吴瑛正在二楼招呼客人,看到大家,一一打着招呼。拉着黄奶奶和林姨的手说:“奶奶、姨姨欢迎你们到静怡的餐厅指导工作。”大家说说笑笑来到三楼的包间。黄奶奶从进餐厅的那一刻起,就认真打量着餐厅的布置和装修。砖混结构的三层楼,大窗户、水磨石地面,硬杂木的桌椅、收银台、酒柜,加上四面墙壁上的国画,在这个年代装修应该可以算得中上。一楼大厅面向普通消费者,二楼、三楼全是包间。王琪带大家来的这个足有四十平米的包间,一股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雕花窗棂、木质桌椅,营造出一种宁静典雅的氛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