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修真 > 盗墓:速通古神,你还说不是仙人 > 第369章 江湖杯酒不停留

第369章 江湖杯酒不停留(2/2)

目录

这也不能怪他。?毕竟八百里秦岭,从龙之地,无人能够说得清楚,这片深山里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

坐看王朝更迭,世事沧桑。

帝王陵、将军墓、仙人冢、道门仙人、儒家圣人,几千年时间里,无数人曾在此隐居、亦或登顶、拜山、喝酒、赏景。

加之太平峪口地势却是非凡。

以他粗浅的战略目光看,给他上百人,就能将古镇打造的水泄不通,铁通一块,任由多少人都难以攻破。

一路胡思乱想,借着熹微的天光,终于,十来分钟后,一行人骑马进入了古镇。

一座座明清时代的老房子依山而建。

长条青石铺就的路面,差不多能够容纳两三匹马共行。

有意思的是,老街两侧做生意的古楼,大都是一口开门,二楼开窗,游客进门吃饭,行商骑在马背上就能买卖。

找了间生意还算可以的酒楼。

几人刚下马背,门口迎客的伙计便笑着上前接过缰绳,牵去后院喂食刷马,另外的伙计则是将一行人迎入店内。

找了个靠窗的位置。

随意要了几分本地特色菜式。

当然,酒水必不可少。

先前在十八里铺老码头,那家店里打的酒实在太过辛辣烈性,除了陈玉楼外,其他人实在是难以下咽。

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一处酒楼。

哪会错过

不过,也是因为那次教训,杨方特地询问了下。

得到酒楼伙计再三保证。

他才如释重负,然后大手一挥,示意伙计上酒上菜。

“杨方兄弟,此处离方家山还有多远”

等菜的功夫里,陈玉楼看了眼周围,店内大都是各地往来的行商,什么样的口音都能听到。

听着他们天南海北的闲聊。

陈玉楼随口问道。

“以我们的行程,估计再有个一天半天就差不多了。”

“那还不错。”

按照他们的计划,先行横穿秦岭,进入杨县地界方家山。

金算盘当年带着他,在山中待了不少年。

最关键的是,那边熟人多。

师傅在那经营多年,好好打听下的话,说不定能有消息。

“来咯,各位贵客,菜上齐了。”

“小人就在一旁伺候。”

说话间。

酒菜尽数上桌。

昆仑点点头,不动声色的抛过去一枚小钱,那伙计明显没见过这阵仗,握着铜币一脸的手足无措。

“去忙吧。”

“有吩咐再叫你。”

“哦……好。”

闻言,伙计这才反应过来,将铜币塞进口袋里,练练道谢,然后小心翼翼的退到远处。

“这人情世故,得有拐子六成火候了。”

“昆仑,你小子都学坏了。”

这一幕哪能逃过陈玉楼的视线,忍不住打趣了一句。

要知道,放在以往,这种事情在他身上根本不可能出现。

昆仑挠了挠头,“哪有……就是不习惯被人盯着。”

“行了,吃饭。”

陈玉楼摇头一笑。

这也不算坏事,出门在外,圆滑世俗些能少不少麻烦。

昆仑以前的性格太硬,就像石头一样,也就他们几个人走的开,行走江湖,其实处处碰壁。

试了几样饭菜。

只能说还行,并没有特别出色,陈玉楼也不意外,毕竟就是座山里小镇,来往招待的也多是行商走贩。

份量远比色香味俱全重要得多。

浅尝辄止,陈玉楼转而捏着瓷盏,杯中酒水色泽倒是清冽,轻轻抿了一口,和伙计说的差不多,属于醇厚类型,香多于烈。

他对酒的要求比茶高了不少。

这酒只能算是寻常。

不过杨方几人倒是颇为喜欢。

陈玉楼自然不会败兴,只是慢悠悠的自斟自饮。

一顿饭吃的很快。

等到两坛酒水见底。

一行人径直叫来不远处那个伙计。

本以为是要订房,但听说他们要连夜赶路,伙计一张脸上满是错愕,连连摆手,说是山中野兽极多,又有山贼匪患。

“无事。”

“你去后院把马牵来就行。”

见他一脸担心,陈玉楼也不好解释太多,只是笑着道。

“那……”

“各位千万小心。”

“真要遇到事,返回镇上就行,那些人不敢来。”

听到这话,几人不由相视一笑。

真要遇到山匪,担心的应该是那帮人了。

去楼下结过账。

走出门外时,伙计已经牵马在外等着,看他们接过缰绳纷纷上马,他这才明白,这帮客人不是开玩笑,而是真要夜闯秦岭。

“小兄弟,多谢了。”

“他日有缘再见。”

随意拱了拱手,一行人笑着穿过夜色,直奔镇尾方向而去。

等出了古镇。

夜色愈深。

寒露沾落在树梢杂草上,纵马跑过,冷意四溅,大山深处寂静如死,三九寒天里,连鸟都少见,只有些不知名的虫子在泥土下低低的鸣着。

如雷般的马蹄声,打破一路寂静。

偶尔也能见到野兽。

不过,都不必他们动手,远远感受着他们一行人身上的气机,对凶险嗅觉极为敏锐的兽类便早早逃离。

至于山匪,却是完全没有见到。

毕竟这么冷的寒夜里。

谁会拦路打劫

估计早早就钻进被窝睡大觉去了。

一行五人马背上各自挂着风灯,照破夜色,一路翻山越岭,不知觉间,灯火燃尽,漆黑的天色也变成了青冥色,不过谁也没有停下的意思。

偶尔真困极了。

也就是拿起马背一侧的水壶,仰头灌上一口烈酒。

清冽的酒在腹中翻滚。

火意一下冲入头顶。

驱逐疲惫的同时,身上的寒气也是一扫而空。

等一直过了华山、少华,连绵起伏的秦岭终于被抛在了马背后,迎面而来的是一望无尽的黄河水域。

见过诸多大江水泽。

直到走在黄河岸边,泥沙俱下,大船在江面上来回漂荡起伏,三九寒冬里,小木筏上打渔的汉子仍旧赤着上身,一次又一次的洒出渔网。

那种震撼感,根本不是言语能够形容。

只有一股说不出的苍凉和厚重。

也难怪杨方那小子,总瞧不上什么三湘四水,如今亲眼见到,众人方才明白其中差距。

他们四人里。

也只有鹧鸪哨到过黄河两岸。

骑在马背上的他,一张脸上满是回忆之色。

沿着黄河古道。

一直又走了小半天。

终于,江上打渔船收网,纷纷返程回到港口时分。

他们也抵达了杨县地界。

“诸位,先去县城,教我拳脚的孟师傅,就在城东住着,他和我师傅也是多年相识,说不准能得到些消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