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扩建水师(1/2)
第384章 扩建水师
八月二十日,虎贲镇、步兵第四镇准时拔营。因有灵渠、湘江水利之便,赤军粮草供应倒还充足,但军饷已然短绌。
虚贲镇新增两协亲兵,计有两万四千兵马;步兵第四镇就地筹建,计有五万四千人马,枪弹、军装、旗帜诸般军械都要重新供应。
赤军战兵、守兵已经飙升至三十万人,同时在湖广、江西两个战场用兵,还要在长沙组织大规模会战,军费开支飙升。
好在振兴银行走上正轨,在南越国建立了坚挺的信用。赤军可以先向士兵“打白条”,由此缓解军饷短缺问题。如果一切顺利,赤军有望在春节前夺下湖南、江西,养活三十万兵马就绰绰有余了。
巳时,岑丹初在衡州东门码头登船,走水路赶往长沙。水师协协统阮廷峰扈从,炮兵协、辅兵协走水路,骑兵协、亲兵协夹江而行。
遥望后方,步兵第四镇营帐连绵数里,尚未开拔。赤军人马太众,必须分路、分时开拔。
虎贲镇在前,沿湘江三路并进。第四镇在后,李定国第十协走攸县、醴陵至浏阳,一方面呼应江西战局,一方面抄掠清军侧翼。
湘江北流,滔滔不绝。赤军船帆如雪、铁骑如林。丹初昂立船头,顿感踌躇满志。大西军、赐姓藩相继大败,赤军却屡战屡胜。天命在谁,明如镜鉴。
“廷峰,这艘长龙船是怎么运过来的”丹初指着前面的长龙战船,问道。
他是一军统帅,平时还要处理军政急务,随从众多,乘坐一艘拖罟大船。拖罟船大笨重,本身没有动力,依靠长龙拖拽。
赤军为准备北伐,已经整修过灵渠,但灵渠年久失修,通航条件差,只能通行小型辎重船。水师协把这艘长龙战船弄到了湘江,堪称奇迹。
“灵渠经过大力整修,通航条件改善不少,平时可以通航两百料的船只。雨季时,灵渠水位上升,可以通航四百料的战船。”
古代皆用木料制造船只,造船前会提前计算所需木料数量,并以木料数衡量船只。譬如二十料船,意思是要用二十根木料才能造成这艘船。
久而久之,古人便以木料数来衡量船只大小,官府亦用木料数作为征税依据。大明正德年间就有规定,钞关丈量船只长宽大小确定征钞数额,如遮洋船头长1丈1尺,梁头16座,则算100料,收钞100贯。
大体上,一料折合成排水量,约合今一百五十多千克。两百料的船只,排水量在十五吨以上。四百料的船只,排水量在三十吨以上。三版船用木料五百五十料,排水量约为四十五吨。
“雩都之战后,我协奉令调往广西。六月,广西多雨,灵渠水位上涨,三版依旧不能通过。我们拆掉火炮、桅杆、航帆等物,勉强可让三版船通过灵渠。至于长龙战船,吃水太深,只得用数十个羊皮阀子增加浮力。不过效果不好,容易挂底、碰岸。因此,我们只运来一艘长龙,三版船倒是抢运过来不少,足有六十多艘。”
阮廷峰思考片刻,补充说道:“对,整个雨季,我们从广西调来两标六营水师,有长龙船一艘、三版船六十多艘。”
六十艘三版船,对赤军在湖南作战已经足够了。但将来若要经略江南、四川,这些船只远远不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