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扫除文盲(1/2)
第346章 扫除文盲
“国主志在兴学,但南越财力拮据,只能将公学课程设定为五年。幼童七岁入学,要在五年内学会读书识字,学会基本珠算,着实困难。”方以智向顾炎武点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这是个很好的表现机会,顾炎武也在音韵上下过功夫,侃侃而谈道:“珠算倒还简单,识字确有难度。汉字博大精深,但比较艰涩,学起来很难。传统识字教学,读若法、直注法、反切法最为常见。若想在五年内教完两三千个常用汉字,这三种方法都难堪大任。
“拉丁拼音法则不然,只用二三十个字母,就能拼读出所有的汉字,简单实用,已被洋人所验证。洋人来自外国,都能用拼音学会汉字,可见拉丁拼音法确有奇效。”
所谓“读若法”,是用音近的字注音。譬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读若法”。例如“埻”字,《说文解字》解释道:“埻,射臬也,读若准”。“埻”和“准”的读音是相近的。读音相近,毕竟还有差别。差别究竟在哪里“读若法”并不能做出解释。
所谓“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譬如,在“女为说己者容”中,便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如果连“悦”字的读音都搞不清楚,这个解释就等于是白解释了。
所谓“反切法”,较“读若法”、“直注法”进步许多,据说是受了梵文的启发,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声调合并来注音。譬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毕方济和汤若望年纪相当,颇得养生之术,思路相当清晰,笑道:“我们洋人学会中文,有专门的音韵教材,所用便是拉丁拼音。但国主所设计的拼音,更为简洁实用,浑然天成。”
学部侍郎钱秉镫说道:“南宁师范学堂去年找了个村塾,试用拉丁拼音都读汉字,成效显著,可见此事可行。”
……
“汉字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是普天下最古老、最完美的文字。”岑丹初和在场的绅衿一样,对汉字充满了自豪感,说道:“放眼海外,就连日本、越南、朝鲜、琉球诸国皆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同时使用本国语言,并行不悖。”
“盖因汉字不是表音文字,本身不能表音。在数千年演化、传播过程中,文字结构变化不大,语音变化却极大。譬如诗经,流传甚广,却因为古今音变而不再押韵。
“由此而造成全国各地方言迥异,造成文化、风俗上的诸多差异,不利于维护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使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标注读音,将彻底解决汉字注音问题,统一汉字发音,促进文化上的大一统。”
最简单易学的文字,应当是拼音文字,如英文、日文、拉丁文等。英文只用二十六个字母,就能表达所有单词。即便不认识某个英文单词,也可以根据规律拼读出单词。
国人在近代时,曾有一股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的思潮。日本、韩国、越南诸国也争相把汉字改为拼音文字,这固然是出于摆脱汉化的考虑,客观上也因为汉字艰涩,不易学习。
但拼音文字的内涵、表现力远远不如表意文字。并且,汉字有其独特性,字数太多、同音太多。譬如,“张”与“章”读音相同、“逝世”与“世事”相同。如果创造拼读汉字,难以绕开这么多的同音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