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争取封王(2/2)
“不然,杀人不如诛心。李如月志在邀名,我偏不让他得逞。就按左参军所说,派人到龙安请旨,把李如月革职为民,永不叙用。再让《振兴报》发文驳斥李如月,务必让他名声扫地。”
“善。”众人赞道。
论及龙安行在,诸人皆有隐忧。
永历小朝廷播迁至南宁府龙安县,极大地提高了岑丹初的声望,为赤军带来了宝贵的人才资源。朝廷一米一银皆仰仗赤军供给,对赤军有求必应。但随着政局的稳定,朝臣心思活动,又想揽回大权,维持文官对武将的特权。朝廷亦想借机收回大权,维持体制尊严。李如月上疏弹劾岑丹初,永历帝暗中回护,正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杨云卿说得很直白:“鞑子入寇时,朝廷毫无御敌之策,群臣如丧家之犬。大将军接纳朝廷,设行在于龙安,君臣赖以安定。我赤军奋力血战,牺牲以万千,终能力挽狂澜,全歼定南藩鞑子。朝臣无尺寸之功,却上疏弹劾大将军,隐然有争权之意。办大事贵在事权专一,朝廷无能,万不能担负中兴大任。为防微杜渐,大将军应该不避嫌言,揽大权,统大政。我赤军上下齐心,必誓死拥戴大将军。”
“嗯,”丹初心里舒服不少,说道:“就连鞑子也看得明明白白,定南兵皆以降赤军为荣,以降朝廷为耻。行在设在粤西,对赤军来说,对大局来说固是好事。但好事不能办成坏事,我们得想个章程,防止好事变坏。”
话虽说得隐晦,众人却一清二楚。
何肇基由诸生超擢为赤军作战局长,自对丹初忠心耿耿,说道:“莫如控制财源,减少朝廷用度。譬如,以军饷无着为由,每月供应朝廷减银至一千两、米三百石。朝廷无钱,养不了太多冗臣,朝臣也就不能无事生非。”
“此计甚妙。”冯加礼附和道:“一千两银、三百石米,养活两三千口人绰绰有余。后妃、大臣讲究排场,糜费银米,可养活人口数又要减半。算上臣僚兵丁家眷,行在维持一千人的规模,龙安县举全县之办勉强可以供应。”
“御营中看不中用,不如干脆裁撤,只保留一百人左右的卫队,兼作仪仗。”
“龙安县提塘官掌控行在声气,职责重要。应拣派忠诚细心者充任提塘官。”
……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道,提出不少宝贵建议。
杨云卿为秘书郎,与丹初朝夕相处,对他的心思了解最深,说道:“大将军应全力争取封王。不管是一字王还是二字王,只要有了王爵,就可名正言顺地开府,凌驾在诸多国公、诸位大将军之上。再以封国之令相号召,不必事事向行在请旨矣。”
丹初猛然意识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已走上了孙可望的老路。
只不过,李定国、刘文秀与孙可望貌合神离,孙可望自始至终都没能完全掌控大西军。从这一点看,丹初比孙可望还是有优势的。
历史上,李如月也曾弹劾孙可望。孙可望的手段可谓残忍,直接将他剥皮萱草。对于永历帝,孙可望也是简单粗暴,把永历君臣软禁在贵州安隆千户所,百般刁难,发放银米时,称“皇帝一员、皇后一口,月支银米若干”。
孙可望并未把小朝廷的价值最大化,反而被小朝廷所累,与李定国、刘文秀两兄弟反目成仇,最终身败名裂。
置身错综复杂的南明历史中,岑丹初既要借重永历小朝廷的正统地位,还要防范小臣乱政,既要坚决抗击满清鞑子,还要联合、防范孙可望、朱成功等勋镇。
这,无疑需要更高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