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我在三国练神功 > 第151章 仁义无双王元旭

第151章 仁义无双王元旭(2/2)

目录

哪怕他们再不爽王景,也不可能反驳儒学的核心思想,真要敢干,那可就是欺师灭祖,要死无葬身之地的。见大家一致认同,王景点了点头,但马上话锋一转:“那就奇怪了,君子尚且治国以仁,为何世家大族,对待自家的骨血,却如此苛待呢”

随后王景便借此机会,将黎丰的遭遇说了出来,这件事情连日来经过李儒的刻意传播,早就在洛阳城内闹得沸沸扬扬,引发了许多的话题和争论。

如今听闻王景提起此事,原本只是口头上声援他的黄琬和杨彪心中顿时有了十分不好的预感。

而接下来的事情,果然如他们所料一般。

王景借题发挥,质问百官:“都是一家一姓,有的甚至是同源血亲,富者妻妾成群,锦衣玉食,贫者落魄无依,拮据而死,此举仁乎”

站在大殿之上的官僚,哪个不是举孝廉出身

他们本就是世家豪族之中的既得利益者,王景说的话,他们听不明白吗

不,他们非常明白。

但他们不敢赞同,世家豪族要立足要壮大,就必须集中资源在主脉的手里,如此才能集中力量,维持自身的强大,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而集中资源,必然导致分配不均,从而有的人分到的多,有的人分到的少,毕竟只要是人就会有私心,有了私心就会有亲疏远近。

这是“仁”吗

当然不是!

大家同是一个先祖,体内流淌着相同的血液,凭什么你分得多,我分得少,甚至分不到手,还被处处打压针对

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一个组织,无论是国家还是世家,想要发展就必须对内压迫剥削,集中资源。

因为那些不这么干的,早就在历史的洪流中被迅速淘汰掉了。

为此眼下的儒门,已经与孔孟时代的儒家有了极大的不同,内部甚至渐渐淡化了仁与义的概念,而是去重点强调孝悌,强调礼法。

为何如此

仁义的本质,其实是下位者对利益的合理诉求,即人对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需求与渴望。

而孝悌则不然,那是上位者对下位者的要求,是下位者必须做到的义务。

淡化权益强调义务,目的是什么,可谓不言自明。

而王景此时要做的,便是扯下世家豪族的这层遮羞布,将一切都明明白白地展现在全天下人的面前。

儒门不是整天将孔子的教诲放在嘴边吗

不是整天拿仁义说事吗

行啊,现在我就分割你们的财产,允许庶出和旁系,也有资格参与到家族财富的分配之中。

谁敢反对,谁就是不仁不义之徒!

“臣恳请陛下,颁布新的《遗产法》,规定家主若是身故,那么无论庶、嫡,皆可继承遗产,此举不仅符合圣人的教诲,同时也兼顾了公平,可谓大仁大义。”

庄严肃穆的大殿上,王景的话,掷地有声,顿时掀起一片惊涛骇浪,让众臣闻之色变。

别看世家和豪族将孔子捧上神坛,还把儒家经义奉为金科玉律,可他们自己真的打心底里认同这些大道理吗

或许有一些人确实是认同的,但大部分人的内心其实是不信的。

他们要是信了,帝朝的大量流民又是怎么来的

一个个整天向农民放高利贷敲骨吸髓,大搞土地兼并,不顾百姓死活的上层阶级,你指望他们能有多高的道德水准

世家和豪族内部肯定是有好人的,但数量不说凤毛麟角,也是屈指可数。

儒学能得到皇帝和世家的共同青睐,是因为其所描绘的社会构想,最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刘邦建立炎汉帝朝之初,以黄老之道治理国家,偶尔还会提及仁与孝,以彰显出炎汉的德政。

可到了东汉,孝悌渐渐成为社会主流,仁之一字,早就被束之高阁,形同虚设。

王景如今借“仁”之名,真正要做的事其实是假托圣人之名,行分割世家豪族的力量之实,达成不断削弱世家和豪族的这一宏伟目标。

但出身世家,并且都是既得利益者的文武百官显然不是傻子,昔日汉武帝一纸推恩令,瓦解天下勋贵和藩王,完成了帝朝的中央集权。

如今王景的所作所为,毫无创意,不过是昔日帝朝的故技重施罢了。

因此朝臣立刻群起反对,就连黄琬和杨彪等刚刚投奔过来的政治盟友,都开始和王景离心离德,产生了裂痕。

王景要削弱天下世家,世家又岂会坐以待毙

一场激烈的对抗,已然无法避免。

朝会不欢而散,王景刚想离开,却被王允叫住:“元旭,伱我父子二人也有段时间没有一起好好聚聚了。”

“父亲相邀,景岂敢不从”

王景坐上了王允的马车,去到了司空府。

大厅里,王允屏退左右,显然是有私密的话,要和王景商量,刚开口就提起了今天朝堂上的话题:“元旭啊,你今日朝堂上的举动着实是太冲动了,百官不可能会答应的。”

“怎么,父亲也反对《遗产法》”

王景表情淡然,目光平静,让人丝毫看不清他内心之中真正的想法。

成为了大人物,他现在已然习惯了这种万众瞩目的生活,一举一动都被无数人所关注。而王景也随着炼神修为的提升,以及天命帝星的壮大,越来越有威仪和城府,加上不断征战杀伐所积累的霸道气势。

在不少有心人的眼里,他不似帝王,胜似帝王。

就连王允都觉得自己的这个儿子,越来越不是池中之物,甚至坐在王景身边,都让他这个当爹的有种伴君如伴虎的感觉。

被王景问及是否反对《遗产法》的问题,王允犹豫了片刻,最后还是说道:“太原王氏并非只有我这一支,纵使我不反对你,天下世家也绝不可能答应此事。”

太原王氏源自姬姓,乃周朝王室后裔,自先祖王翦建立家族以来,传到今日,共有两大分支,其一是琅琊王氏,其二为太原王氏。

而太原王氏内部,实际上也分为两支,王允和王景父子二人所属是祁县王氏,王景的祁侯封号就是这么来的。

太原王氏除了祁县这一支之外,还有晋阳王氏这一支。

王允虽然为官清廉,但王氏可不穷,名下不仅拥有大片田产,而且还控制着多支并州的商队,每年都能从中获益不少。

而嫡、庶之分,本质上是世家内部的一种分配模式。

在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下,子女们被分成了嫡子、庶子,尤其是嫡长子,在继承爵位、家产等方面,都会比其他子女要优先,所享受的权利,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

而庶子则落魄的多,他们的生母基本是妾、女婢、以及外面的情人所生,能享受的权利很少,并且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大多是看重他母亲的地位如何。

比如四世三公的袁家,袁绍就是庶出,而袁术是嫡出,虽然不是嫡长子,但身份上确实比袁绍高贵不少,两人也因此而分道扬镳,甚至之后还为了争夺利益而彼此开战。

历史上若非袁绍和袁术相争,曹操、孙策和刘备等人,根本没有机会崛起。

袁家因袁绍和袁术的嫡庶之争而失了天下,就足以证明一个道理,想要成大事,还是得集中力量才行。

而王景的《遗产法》,却是要对世家釜底抽薪的杀招,彻底断掉他们的根子,世家怎么可能接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