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这世道是真的要变天了(2/2)
不过司马朗随后又深感好奇,小声询问鲁方:“培养如此多的人才,要如何消化呢”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毕竟人一旦读了书,就不会甘于平凡,会诞生想要出人头地的野望。
而心中的野望一旦萌芽又得不到满足的话,难免会生出事端。人心不足蛇吞象,不识字也就罢了,但凡识字明理,谁不想要更好的待遇,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权力
若是得不到,则必然心中充满怨恨,觉得世道不公,最后甚至有可能想要掀桌子,来一次敢叫日月换新天。
唐代的黄巢就是这种人,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世家门阀又如何最后还不是尸骨无存
而明末的大汉奸范文程也同样是这种人,范文程在叛变投敌之后,不断怂恿建奴南下入主中原。
由此可见,培养出来的人才,如果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岗位,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带来的危害可比没文化的泥腿子揭竿而起要可怕多了。
目不识丁的农夫和流民造反,顶多也就是成为流寇罢了,看似声势浩大,实际上缺乏组织度和长远计划,其能造成的危害十分有限。
可若是有读书人居中谋划献策,那问题就严重多了,甚至极有可能会直接倾覆一个朝代。
鲁方自然也听懂了司马朗的弦外之音,想了想之后,语气倒是颇为轻松:“伯达多虑了,伱所忧心之事,我家主人早已知之,并且提出了解决之法。”
司马朗随之惊叹:“祁侯竟有办法解决”
鲁方笑道:“这是自然,我家主人学究天人,这等小事,又有何难”
随后鲁方开始给司马朗解释王景的布局:“主人早已做好规划,各县学舍设为县级,只培养最基础的知识和理论。课程为期三年,三年之后,进行统一考试,按照成绩择出其中最优秀者,进入郡级学府,学习更加高深的知识和理论。”
“至于那些不能晋级的学徒,则转入行会之中,学习一门谋生的手艺,接受各个商行的聘用,也算有个去处。主人将此称之为人才分流,经过层层筛选,汰弱留强,唯才是举。”
实际上,王景是按照初中的标准来设定学舍,学府则是相当于高中,把人才分成三六九等,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晋升机制。
你觉得自己有能力,那就书山有路勤为径,沿着体系慢慢攀爬就是了。
只要你能考上,王景就敢重用,毕竟北军现在人才缺口巨大,又有王景亲自坐镇,谁敢徇私舞弊
而即便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能从学舍转入类似技校的职业行会,半工半读学习一门技术,成为技术工人之后接受商会的雇佣,根本不怕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可若是在学舍阶段成绩出众,展露才华,还可以继续前往更高级别的学府进修,开始参与各种基础研究,得到王景的赏识,未来说不定还能入朝为官,前程远大。
至于学府之上,王景还准备仿照太学,建立大学,专门招收来自各地的优秀人才,汇聚一堂,进行更高难度的科研攻关。
若是能够考入大学,这样的人,无一不是这个时代的天之骄子。才华出众,气运如虹,又有王景的倾力资助,必然能够在科技研发上大放异彩,甚至有青史留名的机会。
这样一级一级往上,任何人都有晋升的渠道和阶梯。
大量的人才都被内部消化,只怕是人不够用,根本不怕人太多。
鲁方只是简单口述,司马朗却听得魂不守舍,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下意识就感叹道:“祁侯竟有如此气魄,想要天下英才尽入其瓮中吗”
司马朗不傻,只是简单思考一番,就知道王景这么搞,人才出现的几率必然远超眼下的儒门和世家。
毕竟所谓的儒门,其实都是被世家所把持和操控。
而何谓世家
累世传承,门第望族,就是世家。
说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昔日春秋战国时代的那些六国贵族后裔。所谓的世家,当然是累世传承不绝才有资格被称之为世家。
在王景看来,这些都是前前朝的余孽罢了。
而世家之所以推崇儒学,就是因为儒学所描述的社会体系,对世家最为有利。
可问题也在这里,儒学受限于自身的传播方式,以及为了垄断社会资源,往往只从家族内部挖掘人才。
若是对上寻常诸侯,世家依旧保持着绝对的优势,毕竟读书人几乎都是世家出身,你得罪了世家,手下估计连治理领地和管理百姓的官员都征召不到。
再能打又如何
缺少后勤和补给,损失兵力难以补充,你又能坚持多久
历史上,强如吕布,得不到世家的认可,不也最终败亡。即使能得陈宫这样的智谋之士辅佐,却也仅仅坚持了不到六年的时间,可谓昙一现。
王景来自后世,曾经亲眼见证过一个伟大的政权在东方如一轮红日一般冉冉升起,《语录》一书更是倒背如流,手握着这世间最顶级的屠龙之术,自然知道真正的造反,绝非杀人,而是建立新的秩序,去取代腐朽的旧秩序。
而眼下王景就已经悄咪咪地开始刨世家的祖坟了,直接越过世家出身的读书人,去普通老百姓当中挖掘和培养人才。
如此一来,世家立刻就失去了钳制王景的能力。
司马朗虽然没想得这么深,却也吓出了一身冷汗,惊觉这个世道,是真的要变天了!
…………
“伯喈,这世道是真的要变天了。”
蔡邕的府邸里,马日磾手里拿着一本祖父马融所注的《春秋三传异同说》,不禁道出心中的感慨。
他脸上的表情,释然中带着一点阴郁和愤懑,虽然选择了向现实低头,但心中依旧十分的不舒坦。这种牛不饮水,却被人强行按头的感觉,是真的非常难受。
蔡邕则是朝他笑了笑:“此事对扶风马氏而言,应该不是坏事吧季长先生的学说,得以推广于世,马氏不也能从中获益吗”
在炎汉帝朝,学派的影响力可不仅仅牵扯到官场和职权,更是直接关系到炼神修为的增长,以及所在学派的发展壮大。
在帝朝想要做官,基本上都是儒门出身的读书人。
而读了哪个学派的书,就代表你属于哪个学派,至少彼此关系亲近,很容易就因此而结成“党派”。
而不同的学派,也有不同的圣言之术,其威力与学派的“名望”息息相关。
因此在蔡邕看来,扶风马氏分明占了大便宜,马日磾此举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可马日磾看了蔡邕一眼,摇头叹气道:“伯喈,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很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你这样的人还是别掺和了。”
在马日磾看来,自己的挚友蔡邕是个适合做学问,却不适合做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