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我,王景,打钱【改】(2/2)
“可三万石也太多了,我们拿不出来啊!”
“是极是极,我们也要吃饭的啊,北中郎将不要太咄咄逼人了,需知今日留一线,他日好相见啊。”
几位家主又是卖惨又是求情的,反正就是不肯拿出三万石的粮食来,毕竟现在到处都是动乱,粮食价格一天一个价,撰在手里坐着就能获取暴利,让他们如何能够割舍
王景深知跟这些人摆事实讲道理是一点用都没有的,什么为国为民,毁家纾难,这些四书五经里面的大道理,世家和豪族里能做到的人简直凤毛麟角。
跟他们说话,就得用绝对的暴力。
于是王景便毫不客气地开口威胁道:“听闻河东尚武成风,又有盐铁之利,因而常有人去往草原与匈奴人和鲜卑人做做买卖。可胡人素来信奉弱肉强食之理,我很好奇,尔等难道就没有私铸甲兵,以武促商吗”
“……”
很显然,王景是会聊天的,他一开口就把天给聊死了。
几位家主面面相觑,私铸甲兵怎么可能没有呢
这还需要问吗
跟匈奴人做生意谁敢手无寸铁就跑过去送菜啊
甚至很多商团配备了弓弩和铁甲之后,去到匈奴人的地盘,遇见了一些小型的部落,偶尔也会客串一把马匪,来个杀人越货死无对证。
塞外之地,便是如此,强者为狼,弱者只能沦为牛羊,讲的是武德而非道德。
因而一来二去的,河东的豪族和世家,几乎家家都私藏甲兵,没有谁的屁股是干净的,保证一查一个准。
以前朝廷不敢在这件事情上面较真,那是怕把河东当地的人给逼反了。
可眼下河东反正已经有白波军在造反了,王景又手握重兵,打得白波军丢盔弃甲,自然可以不把本地的世家和豪族放在眼里。
而几位家主也知道单凭他们的力量,不可能反抗得了王景,与其像周家一样被灭门,还不如破财挡灾。
“唉,北中郎将何必把事情做绝呢”
“所以给还是不给,诸位可有决断”
“我们服了还不行吗三万石就三万石!”
不割肉,就得被王景割命了,他们根本没得选,只能“自愿”地交出粮食,就当给保护费了。
想要负隅顽抗
周家就是血淋淋的借鉴啊!
一旦惹怒王景,调集大军来破家灭门,钱粮最后不还是保不住吗
既然反抗没有意义,还不如钱买平安算了。
结果王景光是在汾阴县,就顺利征集到了将近二十万石的粮草,足够北军一万士卒吃上三四个月的了,粮草紧缺的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
而王景在带着粮草凯旋后,却并未因此而盲目乐观,他召集王凌、韩浩和任峻三人,和他们商量起后续的军需补给问题:“眼下燃眉之急已解,但这样征粮终非长久之计,军粮一事,唯有自给自足才是正道。”
历史无数次证明了流寇是成不了大事的,不事生产只知道抢劫,想要夺取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欲图霸业,王景就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粮食供应体系。
王凌熟读史书,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因而向王景谏言:“二哥言之在理,粮草不能自足,军心就容易动摇。而就地征粮虽可解一时之困厄,可若盘剥太过,恐怕会官逼民反,最后举世皆敌。”
王凌口中的‘民’,可不是什么穷苦百姓,而是特指有钱有粮还掌握了大量人口的世家豪族。
三国历史上,曹操就是被陈宫所代表的世家在背后捅刀子,结果痛失兖州,差点兵败身死。
所以对诸侯来说,“民意”也是很重要的。
但王景更加知道,无论是郡望世家还是县乡豪族,全都是一群靠不住的白眼狼,这些人干啥啥不行,捣乱第一名。与其想着怎么去讨好他们这些喂不饱的貔貅,还不如自己想办法种田。
而王景这次把王凌、韩浩和任峻三人叫来,便是想要对他委以重任。
“彦云,我会上表朝廷,推举你为河东太守,然后元嗣与伯达也会留在河东协助你一同推行屯田的政策。”
“屯田”
王凌细思之后,随即便是双眼一亮:“这还真不失为一个解决军粮供应的好办法!”
其实屯田政策在西汉时期便已有之,汉武帝就曾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他们二人为了降低兵粮消耗,当时选择在西域屯田,为此还设有专门的屯田校尉。
不过真正的屯田达人,还是要属三国时期的曹操,他用枣祗和韩浩将屯田这一事业规模化制度化,获得了稳定的钱粮补给,为曹魏政权最终夺取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屯田政策为何如此厉害
因为屯田的收入,可以直接落袋为安,不需要被世家豪族和地方官吏从中盘剥,也不会被地方官吏插手分配。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当然赚得更多。
要知道,历朝历代,凡是涉及税收,经手的官员必定上下其手,雁过拔毛,以至于很多时候分到的钱比皇帝都多。
以明朝时嘉靖皇帝的盐税为例,嘉靖在鄢懋卿负责巡盐之后,对巡盐数据进行过审核,共计四百万,三百万交到国库,一百万交到自己手里,表面上看没有问题。
可实际上盐税是六百万,其中有二百万被严嵩和严世蕃父子所属的严党给分走了。
好家伙,皇帝才分一百万,严党分两百万
你拿的比皇帝还多啊!
而这六百万里,还是扣除了其他官吏抽成的部分,否则真要细算下来,每征收十两银子的税,就至少有六、七两银子在中间环节被人以各种名义分走了,有些甚至分走了八至九成,只有少部分会落到朝廷的手里。
这么搞,朝廷能有钱就见鬼了。
而搞屯田,就像是经营国企,赚多赚少都是国家的,这收益就非常稳定,而且没有中间环节的吃拿卡要,利于集中资源办大事。
正是考虑到这些,王景才把屯田的重任托付在了王凌身上,然后又把土化肥的制作方法传授给他:“待河东叛乱平定,我会让徐晃留在这里帮你,他负责统领降卒,你负责管理流民,通过实践不断摸索,争取早日为我军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屯田之法。”
才十七八岁就官拜太守,还被王景委以如此重任,王凌心中激动万分:“凌必细细钻研屯田之道,不负二哥嘱托!”
“哈哈,你可是我们王家的麒麟儿啊,好好干,你未来必定可以青史留名。”
王景对王凌的表现向来满意,其文武全才,能力上没有任何短板,是属于那种上马能征战沙场,下马能主政一方的全能型人才,又是自己的族弟,人品还经得起考验,完全可以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如今王景已经有了张辽、徐晃和阎行等猛将,手下其实不太缺乏能够领兵作战的名将,缺的反而是下马能治民的内政型人才。
而王凌、韩浩和任峻等人,王景就打算把他们朝内政的方向培养,尤其是王凌,让他来经营河东,就是为了让北军能够为获取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大后方。
几日后,王景便上表朝廷,请封王凌为河东太守,至于原本的河东太守王邑,则是让他迁往他处为官。
而王景也不管董卓答不答应,直接先让王凌入驻安邑县的太守官邸,直接走马上任。
拳头够硬,做事便是这么霸道。
与此同时,王景亲自领军压阵,逼迫郭大和胡才二人龟缩回白波谷,然后又命张辽率领胡骑营的骑兵扫荡河东各县的叛党和盗匪,不断压缩白波军的生存空间,免得他们四处搞破坏。
王景深知这种农民起义军的破坏力有多可怕,别看白波军战斗力不强,但是他们却能像病毒一样容易感染和扩散,稍不留神就会演变成更大规模的区域叛乱和动荡。
因此进剿不是最好的手段,封锁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