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温室和大棚(2/2)
————————
杭景书在出发前,就跟家里打好了招呼。
家里的女性都是事业型,杭景书忙,王四兰比她还忙。
小商品市场更新迭代特别快,尤其是各种贴纸之类的东西,经常是旧的还没发完货,新的就已经到位了。
柜台上已经贴出了标语: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2分起精品店。
现在和后世不一样。
后世但凡有个新店开业,总得在各个渠道进行下宣传。
发发传单,做做活动,都是现代人经常接触的宣传方式。
进商场从一层逛到五层,最起码能收到三五张宣传单。
但八十年代初,大家最常见的宣传方式,可能是饭馆开业的时候请的舞龙舞狮,或者噼里啪啦的几串红鞭炮。
宣传方式不是说没有,而是不能让人一眼就心动。
为什么现在做活动价都是9.9元和19.9元?
这还包含一个心里暗示问题。
去超市逛一圈,总觉得这个便宜,那个也便宜。
结账的时候却总会傻眼。
但其实9.9元就是10元,19.9元看起来是十来块,其实和20元只差1毛钱。
这种营销手段被称为尾价策略。
看起来好像很便宜,但其实根本没便宜多少。
这就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暗示。
大家的生活渐渐好起来,小孩手里也有了零花钱,小商品自然会越来越畅销。
从千禧年往后是十来年,都是小商品发展的繁荣期。
两元起商店遍地开花,在网购风潮开始后逐渐没落。
王四兰从粤城带回去的手表被疯狂抢购,一百多块电子表,不到两天的时间就都被抢完了。
她本来想给儿子和闺女留一个,结果根本没机会。
二闺女那忙的脚不沾地,电子表打开了转型的第一步。
现在建国路的店铺内,已经逐渐没有了特别低价的发卡发箍,转而走起了精品路线。
带水钻,一个能卖十来块的发卡,还有珍珠发卡,各种造型精美的贺卡,各种手链发带装饰,都是批发大厦里没有的 款式。
稠州那边什么都有,在大家还用报纸包书皮的年代,王四兰进货了些漂亮的彩纸,不仅能做包装用,还能当书皮售卖。
晚上7点,杭景画收摊把钱都点好记好账,就看到丈夫赵东来在门口等着自己。
“闺女呢?”
赵东来接过媳妇的帆布包挂在自行车上:“在妈那呢,她今天没去大厦。”
杭景画这两天在店里忙,王四兰就适当帮着看看孩子。
杭仁山跟小宋得送货发货,经常忙的回家不洗澡就睡着。
其他三个姑娘都适应良好。
鲁秀英学的最快,说话办事都干净利索,王四兰特别喜欢她。
别看陈月娥这人不咋地,闺女目前倒是看着还挺不错。
杭景画把店铺的窗户用木板挡好,就准备去四合院接闺女。
路灯下,赵东来却好像有些躲闪。
杭景画仔细的看了他一会,果断停下捧着他的脸看。
赵东来冷不丁被下了一跳,然后赶紧躲开:“媳妇,咋了?”
杭景画蹙眉:“咋了?你脸上又被咱妈挠了?”
自从夫妻俩搬到市区以后,杭景画和闺女就没再回去过。
但赵东来不行,那毕竟是他亲妈,他偶尔还会回去一趟,买点东西看看赵老太。
赵东来无奈轻笑:“她要闹就闹吧,反正我是绝对不会回去的。”
这段时间,赵东来也看明白了。
他妈就是故意磋磨媳妇,根本不是为了他们小两口好。
这人老了,手里有点东西就想抓紧了,根本不想让孩子会飞,要老老实实绑在身边尽孝才好。
赵东来当木工赚的不少,在市区租个房子根本不在话下。
从市区生活习惯之后,他也根本不想再回村里生活。
人心都是肉长的,亲妈一心只想从自己手里掏钱,连一句心疼的话都没有。
他赵东来不愚孝,以后就得以小家为先。
现在这是媳妇家里立起来了,他亲妈不敢折腾到市区来骂人,若是放在以前那日子……
赵东来摸摸自己脸上的血道子,挠两下就挠两下吧。
日子过得好不好,现在都是他们俩自己做主。
有娘家人撑腰,媳妇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了。
听赵东来这么说,杭景画也不再提这些事。
赵东来爱回去受那个收拾就受呗。
反正她现在忙的很,实在没空搭理那个老太婆。
现在杭景画也看明白了,妹妹说的就是没错。
女人的底气是自己给的,靠男人他总是受夹板气。
一边是媳妇,一边是老娘。
亲妈就算再有错,也是有生恩养恩在的,想让孩子真正和亲妈决裂,这年头还真不太可能。
但儿媳妇不是啊,头十几年没吃她老赵家一口饭,她凭啥受这委屈?
赵老太一点当婆婆的样子都没有,她又凭啥要当那个傻子,成天把委屈往肚子里吞,以为能家和万事兴。
结果呢?
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你忍气吞声,欺负你的人反而会变本加厉!
这段时间跟着亲妈在外面做生意,杭景画突然就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凭啥女的只能在家里相夫教子?
女的就应该有自己的事业。
她现在看店、点货、进货、写账都没问题了,手里有钱,想给闺女买啥就买啥!
还用和以前一样?
以前那日子,恨不得在路边拔根草都得看赵老太脸色。
到四合院以后杭景画抱着闺女心满意足,看着赵东来脸上的血道子,没来由的轻哼一声。
赵老太找他儿子麻烦,她懒得管。
要是真敢闹到市区来,她肯定不再和以前一样人人搓圆揉扁!
大不了……
逼急了,连她这宝贝儿子都让赵老太带回去,她不要了!
赵东来在旁边逗着闺女玩,却突然感觉后脖颈子呼呼冒凉风。
事情咋不太对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