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庄子收获(2/2)
梁崇算了一下,从十月份到十二月份,她靠卖蛋赚了十多两银子。
除了盖暖房和做鸡笼,别的几乎不费什么钱。
工人是刘桂花和李漂来三人,冬日里活不多,除了照看暖房里的羊肚菌,没有其他的活计,再加上养鸡,三个人干也游刃有余。
饲料是自家种的玉米和麦麸、稻谷壳等物,这部分也不花钱。
鸡屁股银行委实给她不小的惊喜。
另外,做实验的那一亩羊肚菌的结果也出来了。
放了麦麸的那半亩,长势非常差,产量只有几十斤,菌体也是大小不一,以小的居多。
放了玉米芯的那半亩,产量倒是和放麦子的差不多,梁崇做营养包的时候,特意调整了玉米芯和麦子的占比,分成三个比例下种。
其中,长得最好的,当数玉米芯和麦子各占百分之四十五的那一小块。
原来的配方中,小麦的占比为百分之六十,每斤营养包的成本在一文三分钱,如今将部分小麦换成玉米芯,成本降到了九分钱左右。
明年倒是可以换成这个配方,就能再节省一些成本。
至于池塘里的那些鳜鱼,梁崇害怕天气太冷,鱼过不了冬,请人全捞了上来。
养了不到一年,每尾只有一斤左右。
临近过年,酒楼里吃鱼的人也多了起来,这东西在野外又不太常见,因此价格倒还可观。
一共捞了二百多斤,三十二文钱一斤,卖了六两五钱银子。
不过因为死的多,尽管卖价贵,却连鱼苗钱和饵料钱都收不回来。
院子里的柿子树又长大不少,今年柿子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枝头。
梁崇数了一下,总共结了四百多个。
除了自家留下一百个,做成了柿饼,还给亲戚朋友送了一些。
霜竹那边,只敢送了几个,让她过了过嘴瘾。
霜竹今年又怀孕了,柿子寒凉,不敢给她多吃。
她的第一胎是个闺女,生完之后,有好几年都没啥动静,余沛虽然没说什么,霜竹自己却急的不行。
她小时候就是吃了身为女孩的亏,若不是女儿身,家里也不会把她卖掉。
另外,余沛把她买回来,本就是怀了一些传宗接代的心思,霜竹虽然脱了奴籍,但内心的安全感并不高。
余沛还有一个老父亲,跟着他哥哥一起在乡下生活,每年会来城里住上一段时间。
来时,明里暗里示意夫妻俩再生一个男娃。
霜竹怀孕之后,一方面有些高兴,另一方面,内心也比较焦灼,就怕这一胎再生个女儿,不如公公的意。
对此,梁崇也不能多说什么,时代背景如此,她就算在大街上大喊生男生女都一样,也不过是被人当成神经病罢了。
剩余的那些,则被谢湍意拿去班里,当成年终考试的奖励,分给了班里的学生。
营州的天气比较冷,除了一些耐寒的水果,柿子这些不太容易见到。
谢湍意种的这棵柿子树,是特意找的耐寒的品种,往年过冬的时候,都会给树做好保暖措施,这才活了下来。
平平淡淡的过了个年,二月份,夫妻俩又去去年发现的那个池子里捞了一回雪蛤。
如今有了刘桂花她们,手头上的银钱也凑手,时不时再雇上些村里人,地里的活倒不用梁崇亲自去干了,轻省了很多。
但夫妻俩发现的这些山货,都在深山老林里,不然也不会只有他们俩知道地方,这部分就不能假手于人了。
到了三月份,梁崇又请人进山挖了些榛子树回来,栽到死了蓝莓的那片地上。
此路不通,及时绕道。
反正营州的山货那么多,榛子再种不活,下一年就换成蓝靛果,或者直接围起来,养上上百只鸡。
有了地,是万万不可能让它闲着的。
此外,梁崇还就售卖红糖的事情和乌恩奇及杨石头商量了一番。
今年就是禁令的最后一年了,到了年底走商的时候,官府管的会相对宽松。
如果要做红糖,年初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梁崇主要是想问问两人能吃下多少货,再决定自己种甜菜的数量。
庄子外面的那六亩地,有两亩固定种黄精,另外四亩随机种些粮食。
能够调配的就只有庄子里的这十四亩。
做白糖的话,还要进行过滤,工序比较麻烦,梁崇只准备生产红糖。
以梁崇的技术,甜菜和红糖的出货比例是二十五比一。
一亩地平均能收四千五百斤甜菜,差不多能做一百八十斤到二百斤红糖。
市场价是二百文一斤,梁崇自己做的红糖,没有官府出产的那么精细,走的是下沉市场路线,大概能卖到一百八十文一斤,当然,给他们的批发价会更便宜一些。
乌恩奇和阿古达木商量了一下,打算要一千五百斤。
杨石头这几年跟在梁崇屁股后面,没少赚钱,而且被老娘和媳妇教育之后,为人处事倒不像以前那样讨人嫌了,胆子也大了许多。
大手笔的订了五百斤。
梁崇计算了一下,订购加上损耗,差不多就得种十二亩。
此外,关于红糖的批发价格,乌恩奇要的量大,收市场价的六成,也就是一百一十文一斤,杨石头要的量比较小,收市场价的七成,也就是一百二十五文一斤。
两人运到达州和雍州售卖,售价会比原产地贵上不少,还是有赚头的。
至于梁崇,目前只有种子的价格是明确的,做红糖的损耗、人工,还有各种器具的钱尚未明朗,能赚多少现在暂时还看不出来。
除了拿出十二亩用来种甜菜,还剩下两亩。
梁崇想了想,打算试种一下前些年推广的新作物,花生和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