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终于回家(2/2)
和草鱼、鲈鱼之类的便宜鱼类不同,鳜鱼不能直接喂准备好的饲料,得喂新鲜的饵料。
一斤鳜鱼需要三斤的饵料鱼,售卖价格虽高,但养殖成本也很大。
且鳜鱼对水质和含氧量有很高的需求,后世养殖鳜鱼的鱼塘,大部分都放了打氧机,二十四小时打氧。
梁崇的鱼塘根本没有这么丰厚的条件。
没死完,已经是夫妻俩尽力照料的结果了。
梁崇决定,等到了明年,就大换一遍水,再换个好养一点的鱼来养。
或者直接就不养鱼了,再买一些荷花种子,直接养荷花,再养一群鸭子,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除鳜鱼外,原先种下的那两亩蓝莓也死了,看来山下是真的不适合种植野生蓝莓。
蓝靛果和沙果树倒是大部分都活了下来,黄精的长势也很良好。
田地打理得很工整,李漂来说,萨仁大婶会定期找人来帮他们干活。
养的那几群蜜蜂都已经在这里稳定安家,族群壮大了很多。
鸡和鸭也到了产蛋的时候。
萨仁大婶去外村做客了,梁崇是自己过来的,只给乌兰草草留了个信。
见除了蓝莓和鳜鱼之外,所有事物都还好,梁崇这才放下心。
回到家后,萨仁大婶已经等候多时了。
主要是要向梁崇交代一下,这段时间地里的产出。
蓝靛果和沙果今年才种下去,移栽的时候,砍去了多余的枝干,所以今年还在发芽生长的阶段,都没有结果。
梁崇一共养了八十只鸡,三十只鸭,都在九月份开始产蛋。
差不多每天能收七十个鸡蛋,二十个鸭蛋,因为这些东西放不住,保质期短,萨仁大婶便做主把它们卖掉了。
现在天气还没有冷下来,正值鸡鸭产蛋的高峰期,所以价格很便宜,一枚蛋只能卖到一文钱,总共卖了二两多银子。
此外,刘桂花管理的那几亩地,加上庄子里剩下的两亩,总共种了两亩豆子、两亩水稻、两亩玉米,也全部收了下来。
豆子收了五百多斤,水稻收了四百多斤。
两亩玉米一共收了一千多斤。
萨仁大婶和达亚尔大叔是种地的老把式了,有了梁崇的交代,在肥料方面并不十分节省,该用的地方都用上了,因此产量还算可以。
因为不知道梁崇想怎么处理,这些东西暂时都还收在她家的粮仓里,没有卖出去。
水稻梁崇自己留着吃了,豆子只留了几十斤,剩下的都卖给了方小鱼。
方小鱼的豆腐生意如今做得越来越大,因为她做的豆腐口感好,卖得又便宜实在。
家人还十分的团结,能吃苦,她外祖父外祖母去集市上摆了一个摊子,她则买了一辆独轮车,四处推着走。
渐渐的,把那些其他村的竞争对手比了下去。
现在附近村落的人想买豆腐吃,大多都会去找方小鱼买,所以她对原材料的需求也挺大。
今年种的人多,豆子的价格降了一些,六文钱一斤,卖了三两多银子。
至于玉米芯,梁崇也留了下来。
每年的菌种和营养包都是用麦子做的,成本比较高,今年,她打算留一两亩地来做试验,把里面的材料换成玉米芯或者麦麸,看效果怎么样,成本能不能再降一些。
玉米则卖给了玲儿。
走时,梁崇考虑到一两个月都不能参与到兔子的养殖当中,而且这种小本生意,四个人合作确实多了一些。
在分钱和分工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冲突。
她的精力本就不够,即便可以让刘桂花帮忙,每次也分不得多少银子,去达州之前,便主动和玲儿说好,退出了养殖。
至于原先投入的本钱,本就只有几两银子,便直接不要了。
合作虽然不能继续,但姐妹之间的情谊没受到影响,房子她暂时不用,便宜租给了她们。
一切忙顺之后,梁崇才抽出了半天的时间,把从达州那边带来的各种特产和礼品给几家人送了过去,还把平安和旺财接了回来。
平安和旺财几个月没见到主人,兴奋的不行。
它们是好几岁的大狗了,当时那日苏挑的时候,特意往好了挑,所以两只狗现在毛光水滑,四肢粗大,站起来有一人高,看着非常嘿人。
除了萨仁大婶、里正、托雅几家,长工家也各有一份。
其中,给萨仁大婶的礼更厚重一些,毕竟帮了梁崇这么长时间,人情不是说还就还的,特意给她带了一条白水晶手串。
达州的妇人们信佛的比较多,白水晶是佛教七宝之一,又称摩尼宝珠,据说有辟邪镇宅的作用。
梁崇逛街时,看到好多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手腕上都戴着,问了才知道,这是当下时兴的首饰,梁崇记得萨仁大婶也信佛,便给她买了一串。
白水晶的价格比金银贵多了,梁崇只买得起成色更杂一些的,精美的手绳上面坠了两颗白水晶,卖价一两五钱银子。
萨仁大婶收到礼物后,开心的不得了,不过却没戴,而是好好的把它收了起来。
她日常多做些农活,害怕不小心掉在外面,白白糟蹋了梁崇的心意。
再说,一把老骨头了,好好装着,若是往后有了孙女,还可以传给她。
谢湍意除了负责打扫家里的卫生,还重新把两块地的杂草拔了,种了一些秋菜,又拿上凭证,去城里把梁崇存放在铺子里面的金银细软换了回来。
十月份是学堂开学的时候,谢湍意原先找的那个代课的夫子,在八九月份放农假的时候,就已经回去了。
按理说他应该立刻去上课的,但谢湍意特意多请了几天假,倒不是事情没处理完,而是梁崇又要开始种羊肚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