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考试题目(2/2)
而且作为考官,想必也不会想看到两篇内容基本一样、只改了提法的文章。
想了半天,谢湍意脑筋飞转,把以前做过的题都回顾了一遍。
最终决定以“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开题,拍个马屁。
古人讲究天圆地方,谢湍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圆圈代表着天象,孔圣之道,是得了天意指引的缘故。
倒也算点题。
古代的圣贤在创立学说之前,大多都要先观察一下天象,了解自然的规律,从天象中得到启发。
谢湍意以天象开题,诉明圣贤的功绩和伟大之处,以及当下学子需要学习的地方。
歌颂之外,又点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主旨,算是一个小的升华。
这样写,虽然能自圆其说,但大小还是打了个擦边球,就看考官如何评判了。
不止谢湍意他们考了一天一夜,主考官和副考官也都在考场内等了他们一整天。
谢湍意考完正试,还回家睡了个觉,考官却是三天都不能离开考场的。
就怕外出后,有泄密勾结之嫌。
几位考官年纪都有些大了,支撑不住。
待加试的学子交完答卷之后,没有精力批改,只让他们先回去,等着放榜。
回到家,谢湍意没忙着补觉,而是趁着脑子还算清醒,赶紧把自己答的那三篇文章原模原样的抄录了下来。
不管考不考得上,到时候也可以拿着这三篇文章去请教一下考上了的前辈,弥补文章里面的漏洞,询问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抓弱项补短板,下次再来,也能多一些经验。
而且“荡荡乎,民无能名焉”那一场的试题,谢湍意答的还行。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书铺便会向参加考试的学子购买真题及文章,有那答得好的,便会花银子买了去,统一装订成册。
再高价卖给后面参加科考的考生,以供学习。
谢湍意的第一篇文章,说不定还能卖点钱。
三篇文章誊抄完毕之后,才回房呼呼大睡。
放榜的时间,比夫妻俩预计的更晚一些。
谢湍意他们是早上出来的,一般情况下,就算考官去补了个觉,二十多份卷子,最迟晚上就能改完。
但直到第三天晚上,秀才的名单才贴出来。
这回谢湍意倒是不敢去看了,跟梁崇一起到了张榜的地方,花了两文钱,请了守在旁边的专门帮人看榜的小童,帮他们找找榜上有没有他的名字。
小童身板灵活,个头又小,收了钱,很快便像泥鳅一样滑进了人堆里,又像泥鳅一样滑了出来。
出来后,护住手中的两枚铜板,冲两人摇了摇头,意思就是谢湍意没上榜,但这铜钱可不能再要回去了。
看到小童摇头,夫妻俩本该伤心失望的,但却都罕见的松了口气。
就像一件已经预知了结局的事情,虽然在发生的过程中,预想了无数的可能,但内心最深处始终明白,它的最终走向。
到了尘埃落定的时候,反而会产生一种果然如此,也不是不能接受的感觉。
从知道今年的主考官是现在这位学政开始,夫妻俩便做好了陪跑的准备,所以对考中秀才的期待感,其实也不太高。
谢湍意还幸运的过了两轮考试,若不是最后一轮这位学政剑出奇招,说不得还真让他考上了。
失落当然是有的,但只能感叹命运弄人,不是每个人都有绝对的考试实力,作为普通人,这些客观因素,无法忽视也无法解决。
“后年还来不来……”,谢湍意强打着精神,向梁崇问道。
“嗯,后年当然要来,考试费用我还是出得起的,再说你也不差,只是时运不济”,梁崇脆生生的安慰他。
“不过后年你得自己一个人来了,我房子和庄子都看着差不多了,就不来了……”,梁崇今年过足了瘾,过了那个新鲜劲儿,后年才不跟他一起来这里吃苦。
此句一出,得到谢湍意幽怨的眼神两枚。
结果虽然如此,但该有的复盘还是得有。
谢湍意认识的那两个副考官中,有一个是黄大夫的朋友,跟他祖父还有些关系,年幼时见过几面。
当然,关系远远达不到帮他走动,或者在试卷上做手脚的地步。
再说,谢湍意也不敢去走后门,作弊若是被发现,轻则取消考试资格,重则连累家人,文如其人,他还是比较遵守规则的。
便请黄大夫带着他,拿上那三篇文章,去副考官的落脚地请教了一番。
考试的排名和录取的名单都已经出来了,副考官也不必日日被关在考院里,能够自由活动了。
但谢湍意没想到,到了副考官的落脚点拜访后,这位副考官对他的卷子,居然还有很深的印象。
原来,当时评卷的时候,谢湍意那篇文章得到的圈和叉的数目相等。
有的考官认为,谢湍意的文章别出心裁,既点题应题,又古朴大方,算是一群人中立意比较好的,当录取之。
谢湍意去拜访的那个副考官便是画圈中的一员,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也有考官认为,谢湍意的说法牵强附会,二者驴唇不对马嘴,八竿子打不着,只是硬凑字数,敷衍为之。
像这样争议比较大、抉择不下的文章,是需要拿到学政那里由他进行定夺的。
一方面他是考试的主考官,具有最终决定权,另一方面,在场的副考官甭管认不认同学政的想法,明面上也不会驳了他的面子,能快速的一锤定音。
学政大人一听两伙人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便将谢湍意的文章拿过去好好的看了一遍,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在卷子上画了个叉。
他倒不是觉得谢湍意在胡编乱造,谢湍意的立意和行文思路都挺好的,比较新颖,奈何文风有些配不上这样大胆的立意。
观点是好的,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把它表达出来。
学政虽然喜欢浮华一点的文章,但本人是有真功夫在身的。
对于孔圣之道,当时在场的人中,就没有比他研究的更深的。
仔细阅读之后,学政觉得谢湍意文中的某些观点有些稚嫩,看得出出自年轻人之手。
认为他的思想还不够老辣成熟,也就是读书人常说的“尚未开窍”。
综合下来,算是有好有坏,可取也不可取,给不给秀才都说得过去。
学政两相权衡之下,又去看了看其他人写的,虽然观点不如谢湍意新,但整体的感觉更好,便将名额给了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