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上点心吧(1/2)
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干。
要真让许来迟靠着后人的机遇、知识,去抢占前人的先机,也得看看自已有没有这本事。
如许来迟的麻辣烫。
同样都是麻辣烫,但流入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做法。
将渝州麻辣烫,带到京城的陈某人,也得在92年才能崭露头角。
只可惜,渝州地道口味并不适合京城人的味蕾。
此时的口味相对保守,北方人不习惯南方菜,南方人也未必习惯北方菜。需要融合,需要改良,才能慢慢的一点点得让当地人接受。
陈某人一到京城,就带来了地道的渝州风味。
可惜京城人不嗜辣,渝州的麻辣对于京城人而言太刺激了。
而是经由东北地区改良后的北方麻辣烫,反而更适合京城人的口味。
正如陈某人的渝州饭馆,在苦苦支撑了三年后就倒闭了。
虽然此后迎来了渝州菜系在京城的全面发展,但时运不济,这条路也就走到这儿了。
商场上类似的案例有很多,倒也没什么稀罕的。
可要让许来迟拿着未来人士对这个时代的远见,来影响当代经济的发展,或许让她登月反而比较简单。
在哪一行,就做什么事儿。
真当跨界容易?
许来迟做餐饮,也是因为这一行门槛低,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已熟悉的领域。
工作不急,腾出几天的时间来她还是有的。
初春的京城,倒也没什么好看的。
干巴巴的风景,在北风中透着些许萧瑟的可怜。
紫禁城去逛了,京城风味也都吃了,还去了糕饼铺子买了各色点心饽饽。
许来迟对这个时期的传统点心没什么喜好。
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没几天,重油重甜成了这个时期点心的普遍状态。
酥掉渣的桃酥要想好吃,就得多加油。
而这个时期的桃酥,用的是猪油。
酥是真的酥,腻也是真的腻。
而且加足了白糖,一口下去就能直接送她走。
杜晓月和王晓雪倒是吃的津津有味,短短几天两人的脸都圆润了一圈。
该吃的吃了,该玩的玩了,也该将正事提上日程了。
于是,王晓雪被送去补课。
杜晓月则被发配到食品研究室,跟着那些研究员们为‘杜妈妈’的餐饮研究食材配比了。
于是,许来迟倒也真的闲了下来,不用当陪客。
在林艾三催四请下,许来迟也‘终于’想起自已还有一家娱乐公司。
她本来对试镜的结果就不抱期待,孙涵宇和熊婷婷没有通过本就在情理之中。虽然离开京城前,就已经开解过两人。只是显然,对两个年纪不大的青年,试镜失败的打击还是有一点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