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李元的观察(2/2)
“睡下了!”宝钗回了一句,贾琏笑道:“这鬼天气,热的难受,先去洗一洗,更衣再说。”
宝钗招呼一声莺儿,陪着贾琏一起往后面去,自己留下陪着母亲说话。
薛姨妈见莺儿跟着去了,低声问:“我看莺儿眉宇未开,这总督府后宅里头长久为尊,你可不能没个帮手。”
宝钗低声道:“自打嫁过来,啥事情都没避着莺儿,还要怎么做隔壁院子里还有几个虎视眈眈的,我一个妾,还能如何还能做爷的主”
薛姨妈欲言又止,不再提这个事情。毕竟薛家在四大家中,本就是处在低位,更何况如今的贾琏,已经到达了可以不带王家玩的高度,薛家能保证自己不掉队,就已经是万幸了。别说什么家族联姻之类的话,这东西的约束力非常有限,尤其是王家这种在外有了封地的。
如果不是短发在这个时代太过另类,贾琏都不想留着长发了,南方的天气太折磨人了,一天不洗头都难受。
这边管洗澡叫冲凉,贾琏很快就明白了这词的意思。坐在青石板上,任凭莺儿拿瓢打水往身上浇。
嗯,宝钗的心思和莺儿的心思,贾琏心知肚明,只不过一直没下嘴。
倒不是贾琏良心发现了,实在是只要进了后宅,就难得安生,跟前总有人晃悠,莺儿与袭人和晴雯,两边玩不到一块。
以前是为了帮宝钗抢食,互相防备,自然关系好不了。
天气热,泡在池子里还是很爽的,如果莺儿再放开一点,不是只浇水就更爽了。这点她不如袭人和晴雯,更比不了三姐。
只能说,宝钗和莺儿,在贾琏看来,总还有点端着。
家里有客人,贾琏没有多耽搁,泡了几分钟就起来了,更衣后出来招呼薛姨妈。
宝钗顺势说起薛蟠的事情:“哥哥身边那么些小厮,走哪都带着,家里那么多丫鬟,一个都没音信,老爷还是说说他吧。”
贾琏也不是没说过,本打算婉言拒绝,看看薛姨妈的眼神,只好点点头:“待我回头见他时,好好说说他。真不像话!”
薛姨妈再三谢过不提。
陪着薛姨妈用了晚饭,贾琏以明日需早起为由,早早告辞回去睡觉。
次日一早天没亮贾琏就起来了,不是简单说说而已,是真的要做到的。
李元这边迷迷糊糊的也被内侍叫醒了,看看外面天色黑漆漆的,忍不住抱怨:“起的恁早!”
身边多年的内侍劝道:“王爷,这不比在京城了,奴婢打问过了,军营日日天不亮便早起操练。”
李元这才起来,眼睛睁不开也只能硬撑着,冷水洗脸后才算清醒了一些,但还是哈欠连天。他可不是贾琏,昨晚上睡的有点晚。在船上的时候,精神不振,总算是恢复了一些,身边带的侍女一个劲的往怀里拱,香喷喷的,又滑又腻,这哪里架得住
早饭都没吃上,外头来报,贾代总督已经到了,正在门外等着。李元告诫门子:“贾大人虽然是代行总督职权,尔等却不可以代字相称。此地非京城,本王多有借重贾总督之处,万万不可怠慢了。”
门子被训斥的唯唯诺诺,连声称:“记下了!”
都是身边老人了,李元也不忍心过分苛责,他们跟着南下,京城的习惯一时半会改不过来。以前可都是别人对他们客气恭敬的。
李元带着随从出来,见门口停着四轮马车,这玩意在京城渐渐流行了,铁制的车身,比以前坚固的多了,就是这马差了点。
上车之后,见贾琏策马随行,李元心情才好了一些,坐在车内与贾琏说话:“贾大人,此番去何处”
贾琏告知去南洋步军第一镇,李元借机问了好些话,贾琏都一一耐心作答。
还在路上,李元心里就有了个概念,南洋新编步军(陆军)第一镇,下辖三个步军标,一个炮标,一个混编标(含骑兵一队,辎重一营,通讯一队,警卫一队以及医疗等附属编制)总兵力约一万两千人。一镇最高指挥官为统制,由贾琏代领,副统制乃参将张三。另有本省驻军一镇,编制上要驳杂一些,有两个协,省城驻军之外,还有各卫所驻军,或一营或一队。
总而言之,贾琏在广东采用了兵部尚书岳齐搞的新编制,比照京营四镇,但是在规模上,南洋新军第一镇是三个步军标,京营四镇,则都是两协四标制,要大于南洋新军第一镇。很明显,第一镇才是南下的主力,李元不免好奇生问。
“贾大人,为何南洋第一镇采取三标制”
贾琏听他提问,很耐心的解释:“养兵太费钱了,再者远距离运送能力有限,依靠装备优势,一个标为主力的作战单位,野战时遭遇数倍之敌,也有把握战而胜之。总之请殿下放心,下官不敢拿陛下重托儿戏。”
生怕贾琏误会的李元,赶紧道:“孤也只是好奇。”
贾琏又道:“从指挥便利而言,三标制度更为灵活。”
走了一阵后,马车来到城门口停下,贾琏亲手开门,请李元下来后,介绍了等在此处的祁云等人。
这时候天蒙蒙亮了,城门口已经有百姓进城,被警卫拦下,绕圈子换个门进城。
李元见了忍不住问:“日常操练,也拦着百姓”
贾琏依旧耐心解释:“日常操练,岂敢如此,今日事关殿下安全,故而如此。”
李元听了,很想说自己不用搞特殊化,但此时远处传来密集的脚步声,但见一队人马,队列整齐,人人装备齐整,在“快速通过”的号令下,跑步出城门。贾琏在一旁介绍:“殿下,此第一标一营一队,战时前出为先头部队,南洋地形不适合大规模骑兵展开,一镇设骑兵一营为追击力量。”
“原来如此,在京城时了解过四镇编制,每镇都有骑兵一标,通州镇甚至为骑兵镇。人皆言贾大人带兵有方,今日一见,传言不虚。”
这个真不是李元吹捧,眼前的行军的队伍,安静的只有脚步声,即便是见到贾琏等人,没有长官号令,脚下不停,快速穿过城门。
城门口观察军队出城后,李元又在贾琏的安排下,骑马先行跟随队伍一路前行。
贾琏一路耐心的介绍,何为全副武装二十里行军,这样做的目的,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往往由其机动能力决定。贾琏还举例子,以前面对北方之敌,以骑兵为主,往往以步兵为主的我军,战胜敌人却不能全歼之,敌军靠的就是机动能力逃命,所以各部才有大量骑兵编制,就是为了追击扩大战果。南洋那边的骑兵作用,更多的是野战获胜后,沿着道路快速追击,抢占要点。
战时,很多战斗就是要打敌人一个立足未稳,措手不及。这样才能减少伤亡。否则等敌人躲在工事后面,即便有炮火进攻一方伤亡也会大一些。
李元骑马跟着行军大队,感觉到行军速度很快,颇为惊叹:“二十里行军不过一个时辰(两小时),真强军也!”
贾琏见他大惊小怪,心里虽然得意,还是很耐心的解释:“此急行军也,正常行军,一个时辰也就是八里左右,还有强行军,在指定的时间内,极速前进,如此需视各部操练质量而定。”
提到强行军,贾琏就忍不住想起人类轻装步兵巅峰在某半岛惊世骇俗的表演!万岁军的名号,不是浪得虚名的。
果然,返回时,部队行军速度减慢了,不过李元看的很清楚,每个士兵身后已经被汗水浸透了,仔细看他们,每个人都精神抖擞,步履稳健,队列不乱,可见这支队伍对于这种程度的操练,已经习以为常了。
“还有二三两个标的操练,也是这个水准么”李元惊叹之余,不免追问。
贾琏点头:“那是自然,操典都是一样的,哪个标都不肯服输,每个月都要比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