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何以说文徽明是大器晚成的大明"四绝全才"?(2/2)
"三等
"挂末的差评。
自此,知耻而后勇的文徵明每天晨起练字,坚持写《千字文》十遍。后又临学,向太仆寺少卿李应祯拜师精研书法。直到80多岁,文徵明仍能写出一手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
靠着这样的坚毅,文徵明终成大明书法
"三大家
"之一,其小楷可谓温润遒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其代表作有《琴赋》、《跋万岁通天帖》等。此外,文徵明还长于篆、隶、行、草诸体,其草书号称
"狂草奔放、张弛有度
",有名的作品如《湖光披素练诗卷》等。
三、文徵明的苦熬
文徵明之所以在诗文书画四方面无一不精,还与他得以长寿可以苦熬息息相关。
文徵明在人生的前半场,虽说也博采众长,18岁起练字后来师从李应祯学习书法;19岁时随沈周学画,与之撑起吴门画派;25岁时师从吴宽学文,但那时的才气远比不上风流潇洒的唐伯虎、诗才逼人的徐祯卿、恣意张扬的祝枝山。
他们三位,均是少时成名。
而文徵明,全然没有天赋,典型的懵懂少年,开窍最晚,他年轻时的状态用
"呆傻
"、
"愚笨
"来形容并不为过。若他的人才在上半场五十四岁时打住,文徵明也就只能是勉勉强强跻身
"吴中四才人
"之列,根本不可能出彩。
所幸,上天眷顾他长寿,得以在唐伯虎三人都离世后还有三十来年
"勤能补拙
"的时间。
可见,文徵明是靠着人生下半场的苦熬才得以集大成。那,他何以能够熬住坎坷的人生得到上天的眷顾长寿呢?
从他的几首诗里便可看出个中端倪:
1514年,44岁的文徵明不愿去有野心的宁王朱宸濠那里求职,便以《病中遣怀》婉拒:
潦倒儒冠二十年,业缘仍在利名间。
敢言冀北无良马,深愧淮南赋小山。
病起秋风吹白发,雨深黄叶暗松关。
不妨穷巷频回辙,消受垆香一味闲。
从这首诗里,可见文徵明有着坚定的立场,他没有唐伯虎那样好声色犬马,其淡泊名利之心从未动摇。
又如退休还乡那年,文徵明即兴赋诗《致仕出京言怀.其一》:
独骑羸马出枫宸,回首长安不斛尘。
白发岂堪供世事,青山自古有闲人。
荒馀三径犹存菊,兴落扁舟不为莼。
老得一官当卧病,可能勋业上麒麟。
这首诗,也是文徵明的明志诗,意在宣告无意仕途,从今往后,将于青山绿水间追寻自已超然物外的志向。
还有他的《松荫对坐图》:城中尘土三千丈,何似两翁麋鹿踪。隔浦碧山供一笔,离离自领晚凉风。
等等,从这些诗中,不难看出,文徵明其实拥有人生最难能可贵的豁达生活态度。
正因如此,文徵明能淡然地面对九考不中的悲凉,能从容从简办理父亲的丧仪还谢绝一切丧礼甘守清贫,能坦然面对仅有三年多的短暂入仕经历无怨无悔……
故文徵明的人生活得通透明白,也便有了上天给他长寿可以在苦熬中实现最大成就的资本。
正所谓:熬得住出众,熬不住出局。
四、文徵明的幸运
不过,横看文徵明一路走来的跌宕岁月,虽说他原本来自仕宦之家,其实并不容易。
除了常年生活在温饱线上下、有时还要靠借米度日外,文徵明出生后长达十年的状况几乎就是一个傻傻的笨小孩形象,母亲祁氏还在他6岁少不更事时去世……
如此苦寒的境遇,按常理推测,文徵明脱颖而出的可能性极小,几乎是不可能。
所幸,文徵明有一个伟大的父亲倾其一生地用心培养鼓励他别害怕这些心酸,只要迎难而上奇迹就有可能发生。
在儿子少时神似
"白痴
"的情形,文徴明的父亲并没有放弃,还鼓励家人坚持:
"这个孩子,面貌清奇,骨骼不俗,将来不会痴傻一生的,他的福气别人比不上。
"
在儿子十一岁终于会说话时,尽管已超龄,依旧送他念书,随着自已的职务调整,便将孩子带在身边悉心培养,还请同僚中的名士、业界中的精英教儿子学文、作诗、绘画、精研书法。
在儿子十八岁与唐伯虎一道去南京参加乡试,唐伯虎一举高中解元,而文徵明再次落榜后,并没有斥责儿子,反而认真分析:
"子畏(即唐伯虎)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运到,非所及也。
"
在儿子二十九岁时,文林深感自已大限将至仍不忘告诫儿子秉持家风,宁愿过清贫的日子也不能大操大办丧仪,即便按规定可以收的抚恤及同僚们给的丧礼也概以谢绝。
如此等等,因着父亲言传身教,坚持不懈的鼓励儿子立足实际,走自已的路,不必在意一时的困顿和苦难,终使得文徵明拥得坚毅的良好人品,无畏过往,直面现实,迎难而上。
故文徵明尽管开窍最晚,却能翻转命运,最终实现人生的
"逆袭
",得到最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