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那些年轻的官员们(2/2)
姑娘们口耳相传,哪位大人又光临了哪家楼,找了哪位姑娘陪伴,这些消息总能迅速传开,引发一阵阵惊叹和羡慕。
夏芷安对于青楼的存在,暂时选择了容忍。
京城的青楼与北疆只有那么一两家不同,这里数量众多,从业人员也庞大,且大多是没有什么其他技能的女子。
要想一朝取缔青楼,并妥善安排这些女子的生计,难度极大。作为一个管理者,夏芷安明白,不能仅凭个人喜好行事。一个行业即使存在诸多弊端,但它所牵扯的利益链和就业问题也是广泛而复杂的。
夏芷安与白羽曾就此事深入讨论。他们都对这个行业持有保留态度,但经过仔细盘算,他们意识到取消青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青楼老板的利益,更多的是那些依赖青楼生意为生的底层人。
根据小鬼搜集来的资料,夏芷安和白羽惊讶地发现,京城的青楼竟然涉及到几十万人的饭碗。
这个行业已然成为京城最大的第三产业之一。在没有找到其他合适的替代产业来吸收这些就业人员之前,贸然取消青楼无疑是不明智的。
而随着夏芷安的再次亲政,京城的政治氛围焕然一新。夏斌时代的宵禁和军管成为了过去,京城的青楼也因此比以往更加繁华。
夏芷安上台后,大力提拔年轻官员,使得徐信、卢琮、庞荃、蒋英等年轻尚书得以崭露头角。这些年轻尚书们同样喜欢任用更年轻的官员,于是京城官场中涌现出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官宦子弟,仿佛一场青春风暴。
这场青春风暴对京城青楼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青楼的姑娘们对这些年轻官员特别感兴趣,纷纷议论他们的家世、背景、学识、年龄和相貌。她们甚至根据这些条件对这些年轻官员进行了排序,五部的年轻尚书自然位居榜首,其次是那些年轻的侍郎、郎中、都察院的副都御史、大理寺少卿等等。
这些年轻官员的崛起在京城社会中掀起了一股热潮,真的是一时间出尽了风头。
......
在京城的东南角,有条名叫“裕泉街”的街道。
这地方有些特别,它曾是前朝贵族的聚居地,离皇宫也不远。走在这条街上,你会发现路面宽阔且平整,这跟京城里那些狭窄、拥挤的居民区小巷子可真是天壤之别。
不过,时过境迁,现在住在这里的已经不是什么王公贵族了。很多居民都是前朝甚至本朝犯官的后代,他们家族没落后就定居在了这里。
这些家庭的子女呢,都读过些书,有一定的学问。所以他们在京城里也能谋个一官半职,比如当个书办之类的小吏,或者在那些有权有势的王公贵族家里做个采买、管事之类的。还有的在商户里当账房、主事。
总之,他们的生活就是那么回事儿,既不算大富大贵,也不是那种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而这里有一间旧宅,却逐渐引起了周围住户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