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回归(2/2)
于是纷纷进言,想皇后施加压力。
什么自古以来,女人不得干政!
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各种各样的道德枷锁,纷纷加到了文殊皇后身上。
文殊皇后起初是想顶一顶,顶到王建东回国了便相安无事了。
可没想到,户部和吏部,难得一心,团结起来搞事情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文殊皇后每日即便是批阅奏折,都要从早忙到半夜,还会遗留很多很多。
日积月累之下,文殊皇后终于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必须要有人来帮她才行。
于是,她开始物设能辅助元皇的人才,户部和吏部,以及文德军也都意识到了这是一个机会。
纷纷开始举荐自己的人,很快,以户部为首的张商采脱颖而出,成为了元皇的辅国大臣之一,其次便是以礼部张国华为首的辅国大臣,然后是以文宝山为首的皇后一脉,也成为了辅国大臣。
他们分别对应元皇的治国、礼仪、安邦定国,三个大方向。
本以为,这样以来,总算是能平息了。
可没想到的是,刚开始,的确一个个表现非常好,才不到三岁的元皇,被三个人轮番指点如何批阅奏折。
说是指点,其实就是他们各自为政。
效率倒是很快,一个个拿到奏折后,开始分工,归谁谁批阅,很快就将文殊皇后积压的奏折全部批阅完了,然后开始抢奏折批阅。
文殊皇后刚开始还以为这是好事,可渐渐发现不对劲了。
首先是元皇年纪太小了,让他在御书房里一坐就是一天,即便是她这个成年人,都做的腰酸背痛,更何况是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来是最调皮的时候,强行按在哪里,讲再多大道理有什么用?
最后的结果就是,坐在龙椅上,哭得嗓子都哑了。
文殊皇后这个做母亲的人,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折腾成这样,心都在滴血啊!
可去找他们理论,有什么用?
一个个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文殊皇后哪里说得过他们?
其次便是文殊皇后发现他们假借批阅奏折之名,开始徇私舞弊,不只是商采和张国华,甚至连文宝山都在做这种事。
很多奏折,即便是文殊皇后这个女人,都感觉处理得不是很好,可找他们理论?
他们三个之所以能成为辅国大臣,并非没有真才实学,人家能从专业角度给你找出一万个理由来,让文殊皇后无从反驳。
然后便是吵架、抢奏折。
这种事刚开始还没发生,不到一个月时间,一个个为了争一个奏折,争得脸红脖子粗,就差没大打出手了。
元皇年纪小,看到他们在吵架,他就在哪里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说白了,他们都有各自的小九九,奏折对文殊皇后来说,可能是压力,可对他们来说,却充满了无限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