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三反五反(1/2)
第19章三反变五反
想到文友,沈红莲气就不打一处来。
早穿两三年,稿费千字二三十块,还能按印数持续拿钱。一本鬼故事能拿到几千甚至上万,现在变成一次性支付了,千字也只有三五块钱。
现在还有稿费算不错了,再过两三年后的十年,要大革文化命,以有文化为耻,根本没有稿费这个东西。
绝不可能靠写文章赚钱。
十五年后,才有稿费和印数分红。
狗日的文友真是害人不浅。
鬼故事如果现在出版,也就一次性拿几百块。
已经发表拿过稿费的,还不能再拿。
现在出还是等十五年后出,怎么更划算,这是个问题。
现在出的话,肯定会花光。指望这第一桶金买房买古董的计划就泡汤了。
可没钱怎么挨过这十几年时间呢?
沈红莲权衡了好久,最终放弃出版鬼故事。
一旦动乱开始,有钱也难花了。
大丫二丫放了暑假,沈红莲看着两个姐姐和堂姐沈红菊自觉用功学习,又是一阵悲叹。
成绩好有个屁用,等两人高中毕业,正好遇上取消高考,三年后,才会有被推荐上大学的可能。
据文友小说里说,被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里,高中生只占两层,剩余小学生两层,初中生六层。
成绩好差无所谓,只要思想好就行。
一个镇一年也就个把推荐名额,哪里轮得到大丫二丫。
文友这个极品文痞,就不能把小说里的这个时代写得好一点么,这该让人怎么活啊。
正无所适从,没想到那个女校长找了来,这才知道三丫就是红莲。
妹子真能忽悠,我竟然没发现。
沈红莲脸都不红一下,生意嘛,无奸不商。
有人提出出版成书,你怎么想?
沈红莲心里一动,可以啊,要出书就得尽快,你全权负责,最好今年能印出来。就署你的真名吧,我可不要挂名。
那不行,大部分都是你的原创,你不署名可不行,我可不想犯法。
那我挂在后面。得到稿费四六分,你六我四。
照文章数量,我最多两层。
你跑腿找人修改校对啥的,也需要不少开销的。
女校长也不过分推卸,这样吧,你写个委托证明,得了稿费我们对半分。
成交。
谈妥了出版事宜,女校长又问,那几篇鬼故事是你写的吧?
聪明。
手里应该还有不少吧?
还有十几篇。
你就没想过将鬼故事出版?
想,但不是现在。还有不少没写出来呢,等我写得差不多了再说。
沈红莲心道,现在出,稿费太少。还是一次性买断版权的,将来想出就难了,我才不干这赔本生意呢。
鸡汤文没关系,都不想承认是自己写的,怎么玩都行。
女校长听沈红莲说不再写散文了,很是遗憾,丢下八十块钱离去。
沈红莲其实不是不再写鸡汤文,只是不再想让女校长代发,毕竟,有了更方便沟通的合伙人王书雯。
鸡汤文是绝大部分作者的敲门砖。
可以说,绝大多数作家,都是从鸡汤文起步的。
王书雯正努力强凑,争取见报。
沈红莲一边想尽法子写文赚钱,一边思索怎么让钱生钱。
这个时代私人不能做生意,只能搞养殖,养殖数量有限制,还不够自己吃的。又不许自行买卖,只能卖到公家收购站。
在人口密集的地区,沟沟坎坎都种了庄稼,牲畜食物是个很大问题。
看来只能向黄庄学习,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可这里缺少的是黄庄那样大公无私敢想敢干敢不听上级话的干部啊,更缺少柳主任那种可以充当保护伞替罪羊的县级领导啊。
上面没人罩着,么好得了。
想来想去,除了在队里做衣服卖,啥也干不了。
可一台缝纫机,不算沈红莲和四丫,倒有四个大人看着。
农耕文明本就有大把空余时间,却要成天事倍功半地忙着。
小说里说,为了所谓的平等,避免发生所谓两极分化的苗头,在经历所谓的三年灾害后,依然否决了包产到户的提议,誓将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进行到底。
六十年后,还有不少人怀念并向往这个时代。说这个时代的公平公正,人的善良正直,简单纯粹,团结互助。
沈红莲也曾有过此类的发言。
且慢,是不是就是因为自己美化过这个时代才被文友故意误导穿进来的呢?
和六十年后的生活比,这日子简直一天都过不下去了。
沈红莲越想越恼火,自己到底是哪根筋搭错了,会替这个时代说好话的?
困难成这样,老天还不放过。
连续十几天,龙卷风夹着暴雨来袭,土墙被软化坍塌,草盖被掀翻。涉及五百来个生产队,六七千户房屋倒塌。
癞包庄大半的草房坍塌。
驻扎在附近的军队下来救灾,沈红莲终于看到了小说里的王连长,一副国家军人的典型形象,刚毅威武,赤胆忠心。
感叹一心抓思想工作的好处。
思想好,就好管理,好指挥呀。
嗯。好喜欢这样的伟丈夫呀。
难怪会成为柳主任的相好,并在他妻子因病死亡后嫁给他。
不知道他那小舅子狗伢怎么样了。
对了,小说里说,这次灾难绕过了富裕的黄庄。真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老天太不公平了。
王书雯家的草房未能幸免,在沈红莲助力下,干脆直接换成了瓦房。
来沈红莲家串门的人突然多了起来。
没错,都是来求施舍的。哭诉,磕头,各种保证有借有还。
不敢找沈红莲和四丫,但敢不停麻烦沈世海和大丫二丫。
解释,拒绝,无休无止。
手里那点钱根本杯水车薪,干脆一分不出。
同样是人,凭什么三丫家那么富有。
果然,有钱的人心都黑透了。
沈红莲的名声一落千丈。
名声好坏,沈红莲没兴趣。她只想着怎么赚钱,怎么脱离这个鬼地方。
可接下来几年,会有无数所谓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更有很多城镇居民搬到农村里落户。
离开农村去城里,根本不可能。
陡然想起文友小说里记录了一对打渔的老夫妻,没有亲戚子女,在远离村庄的河岸上搭了个渔棚,养鸡养鸭养羊,没有进社进队,用家畜和鱼向生产队换取粮油衣物,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条路沈红莲也走不动。
她有家人,笨拙的沈世海也不会打渔打猎。
都知道她很有钱,远离庄子会很危险。
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不可能存在世外桃源。
去庙里清修也不行,很快就会灭和尚,破四旧,各种庙宇都无法幸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