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天降车房(2/2)
话一出口就后悔了,赶忙噤声。
还好队长没多想,只是惊叹,这么多啊,能抵二十个人了。
沈红莲暗道,快个屁,电动的工业机才算快呢。
对了。这里啥时候能通电啊。
照文友小说里说,最富有的黄庄,也是文革后期才用上电灯。
日。还得等二十年,想想就让人发疯。
嗯。最好再疯一次,去县城溜溜,多搞点书本,再合计合计怎么挣稿费。
沈红莲不需要发疯也拿到了外出证明,医生吩咐过要复查嘛。
这次是沈世海骑自行车带她,也是第一次骑车出远门。
沈世海激动万分,一路哼唱着,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在骑车。
沈红莲鄙视,瞅你这点出息。
沈世海开心地说,小队会计都没自行车呢。
这次换了个年纪大的中医,首当其冲还是号脉,这个时期,号脉也是西医看病必走的流程,这骗局几十年后才慢慢被人戳破,依然有无数人深信不疑。
不得不叹服洗脑的强大功效,某些信念早已植入了脑髓,植入了灵魂。
沈红莲还是被老一套程序折腾了好一会,老医生看看上一次的证明和处方,和颜悦色地点点头,吃了上次的药后,至今没有复发,说明贾先生看得很准,开的药非常有效,不需要更改,继续吃十二期吧。
沈世海问,还要再来复查么?
老中医很不快活地鄙夷了一眼,这还用问么,必须复查,这病一辈子都不一定能好,药不能停。
严格照上次的处方,配了十二小包药。
出来后,沈世海小声说,三丫头,我有点相信你了,他们就是骗子。
沈红莲摇头,不是。他说得对,假如我真得了那种病,确实要吃一辈子药,一点都不能马虎。
沈世海一愣,你怎么知道。
沈红莲白了他一眼,指指自己的后背。
沈世海一拍脑袋,我老忘了黑鬼。不会怪我吧?
你听话就不会怪你。
还不到九点,沈红莲让父亲带她去县城唯一的公园,她要去看看文友描述的类似大观园的地方,柳主任首次来县城,就是给这个公园收集文史资料的。
老实说,公园被修复得还算可以,庙宇古迹确实很古老,这才是真正的文化瑰宝,远不是后来的全面仿造可比,可惜都要在破四旧中被毁了。
唉。要是有个相机拍下来多好啊。
地级市里肯定有人照相,可即便留了影像又能怎样,说不定还会被当成想搞复辟呢,还是别害人了。
在公园里慢慢兜了一圈,已到午饭时间。因为开的是看病证明,只能返回医院去吃。
吃完就去了书店。
书店比镇上大得多,有《青春之歌》《山乡巨变》等小说书,很多种诗集,竟然还有本《印度诗集》,不少历史史志和农业机器方面的,有《收获》等杂志,几种短篇小说集,《水浒》,最多的是各种歌颂新国家新社会的。
吃穿看病不要钱,书本还是得花钱购买。且按照后来的物价对比看,书本贵得出奇。
几乎所有品种都各买了一本,又买了几本字典,词典,足足装了两小麻袋,近百斤,挂在后座的两边。花了近两百块,还好沈红莲早有预料,准备充足。
饶是这样,沈世海还是觉得在割肉剜心,小声问,别人要问起钱的来路怎么办?
沈红莲看着手里的付款收据,想着怎么收藏起来,将来当文物卖。
对了,这些书分享后,也得收藏,将来值老钱了。
嗯。古董也得大量收购。
我去,忘了破四旧这茬了,要收购也得文革过后。
还有房子也要大买特买,最好在一线城市。
啊呀,那样的话,世界首富连根毛都算不上。
沈红莲一心憧憬着无限美好的未来,不自觉笑出声,把沈世海吓了一跳。
看父亲小心地重复问,沈红莲说,就说是我做衣服挣的,全买了书。还想买,钱不够了。
沈红莲本想去一趟宣传部,偷偷看一下柳主任和她女儿,想想还是放弃了欣赏偶像的冲动。
不要去打扰的好,免得影响她们命运的走向,她们可是能惠泽一方的好人,好人必须得到保护和尊重。
日。自古以来,真正的好人似乎从没得到尊重和保护过。
嗯。文明古国的文明特色就是这么牛叉。
晚饭时,看到食堂里一大堆新书,母亲直接晕倒。
这败家已经败出了天际。
好几间砖瓦房就这么没了啊。
沈世海拍拍胸口,满不在乎地说,我家丫头挣的钱,她想咋挥霍就咋挥霍,我们绝不反对。
还装着很遗憾地说,要不是钱不够,得把书店买全了。
母亲气得直掉眼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饭都不想吃了。
队长看了,当场拍胸保证,这事我得向上级汇报,看能不能争取补贴些,公家的事,全让你们出钱真不合适。
会计非常赞同,这可不是几十块钱的事,真值四五间瓦房了。世海一家老小还睡在草窝里呢,上面不同意补贴,我们小队里补贴,不然,这些书谁有脸学习啊。
公社的批示很快就下来了,由大队全权负责,给沈世海盖三间砖瓦房。
没有人有心思仔细查证钱的来路,只有满眼的羡慕嫉妒恨。
生男儿有个屁用,看世海家三个丫头,还让不让人活了。
别说风凉话,你要有两三百块钱,会买书给大家伙学习么!
那是。除非我疯了。
三丫呆了是肯定的,正常人能做出这种事么。
难得的是,世海也跟着发疯。
确实,一家子脑子都有问题。
关键是,呆子越过越好,我们这些聪明人却越过越差劲,到哪说理去。
果然人多力量大,新房很快竖了起来。
三丫提出将厨房和她睡的猪圈也改成小点的砖瓦房,让队长核算一下价钱,算借账,他一家慢慢还。
队长很大气地拍板,一打不在乎一掐,这两间小房子算队里奖励的,谁不服气,可以向上级举报。
队里人纷纷表示没意见,理由很简单,三只丫给别庄做事,都给了钱。自己庄里一直都在无偿服务,谁有意见,除非良心让狗吃了。
建房期间,公社特地派人下来查看,对队里奖励两间小瓦房表示支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才是理想社会的最佳体现。
按沈红莲要求,小房子盖好后,占了大半间的床铺位置又用木头垫高了一尺多,再用烂泥糊上,形成两个台阶。
名义上是为了防潮,为了干净,其实是为了防洪。
虽然不清楚台风有多大,洪涝有多厉害,垫高些总是好的。
又建议父母姐妹住的三间正屋也垫高,沈世海颇不以为然,沈红莲也不强求。
沈红莲大伯和瘸腿的小叔是篾匠,趁休息时间,照三丫的要求编制竹席,将三丫房间的墙上地上顶上铺满,让整个小房间干净得过分。
三丫这小屁孩可真讲究啊。
母亲每天都笑成了一朵花,人也变年轻了,再不埋怨三丫和丈夫的决策。
看着这个简单淳朴的女人,这个宁可自己饿死也要把最后一碗稀饭留给丈夫的女人,沈红莲不由一阵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