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朝上派别(2/2)
“表明自己立场?此话怎讲?”
“朝上官员众多,不仅有上下之分,还有派别之争,比如何进与十常侍尚在时,百官便是以他们为首分为两派,他们不在后,便以卢植和袁家为首,后来袁家退出洛阳,太常马日磾风头渐盛,颇有替代袁家,与卢植相争的意思。”
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蔡邕作为旁观者,朝上的形式他看得十分清楚。
目前朝上的派别,主要就是以卢植和马日磾这两派为首。
虽然其他大臣也有小群体,但不影响大局,几乎所有人都是这二人马首是瞻。
赵谦听完后不禁恍然大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这些年来官可都白当了,竟然没有看清朝上形势。”
“赵太尉莫要妄自菲薄,你之前在汝南当太守,故不了解洛阳的水有多深,等你再多待一段时日,便自然明白了,若你真想融入大家,恐怕得学会站队。”
“蔡中郎的意思是指,我要从卢植和马日磾之间挑选一人?”
“嗯,正是如此。”蔡邕点头道。
赵谦摸着下巴苦思冥想,他觉得这两人都不好惹,势力也不分上下,真要选一人站队,还真不好选,他虽然也是当场太尉,但只有虚名而无实权,很多事情他都要看别人脸色,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想找个靠山。
要说整个洛阳最大的靠山,那肯定莫过于刘辩!
赵谦一想到刘辩,他就不自觉地看向蔡邕,突然笑道:“蔡中郎,本官斗胆多问一句,不知你是支持卢植,还是支持马日磾?”
蔡邕微微一愣:“老夫向来独来独往,从未站队,我也不在乎别人如何看我,故我两边都不支持。”
蔡邕这种做法较为聪明,他的官职不算很高,也没什么实权,刘辩征召他入朝当官,主要是看中了他的名望,给他一个虚职罢了。
朝上的官员也看懂刘辩意思,所以谁都没去为难蔡邕,也没人刻意讨好,因为拉拢他和不拉拢他没有太大区别。
不过现在蔡邕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他两个女儿都被刘辩纳为妃嫔,他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一下子就成了皇帝的老丈人。
现在刘辩的后宫尚且不多,只有三人,说不定以后蔡琰和貂蝉,其中一人能当上皇后。
到时蔡邕的地位就更不得了,朝中想要与他攀上关系的官员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赵谦聪明得很,要是刘辩没有纳蔡琰和貂蝉为妃,他可能会在卢植与马日磾之间选择一人。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蔡邕才是刘辩身边的红人,无论卢植还是马日磾都远远比不上,现在朝上没有比蔡邕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