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3章 分润功劳(1/1)
在远近炮火的攻击下,在无数火枪的威胁下李永芳的船队根本就没有战术而言。想单挑,面对比自己大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战舰他们稍微慢一点就是被撞得船碎人亡。所以根本就雇不起勇气与单挑。想围攻,人家采用知县穿插跟刀切豆腐一样,船队根本挡不住人家的冲锋。几乎所有人都第一时间想到了赶紧逃离,远离这群非人类。
只是战舰的速度明显比他们这些渔船改装的战船速度要快,而掀起来的浪花就能将小一点的船弄翻。
很快毛钰的舰队又冲了出去,凿穿,还是凿穿,简单而暴力!经过三次穿插之后,毛钰没有继续冲击,而是在东北方向一字排开,侧面对准了李永芳所在的位置。虽然这样可以使用的火炮数量减半,却拉出了一个将近两里的包围线。南面的福船和海沧船收到信号也在第一时间展开,十七艘船将五十多艘船包围起来。
听故事的人可能觉得荒唐,但是在现场的没有一个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因为撇开犀利的火炮,光是船上的火枪与弓箭手,毛钰的船队都要超过了李永芳。李永芳的船队无论是船体还是船帆或者曹总的水手都损失不小,基本上就没有能够全速前行的船只了,原本是想着船小快捷灵活,结果变成了弱不禁风。
在经历了毛钰舰队三次惊魂的穿插后,一大半船只失去了作战能力,侥幸完好的船只又将近一半的水手被射杀。全面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凌永芳船队已经毫无斗志。
接下来的事情让毛钰船队大部分人觉得很无趣。因为李永芳的船队在挣扎了一阵,几次尝试突围失败后举白旗投降了。唯一让人有点兴奋的就是李永芳真在船上,而且还活着。
从发现敌人到战斗结束持续不到半个时辰,收尾工作却花了整整两个时辰,除了十几艘进水确实严重的船被放弃外,剩下李永芳带来的三十几艘船要么被拖在战舰后面。要闷被押着开往登州。队伍也算是浩浩荡荡!
两天后,登舟码头,新任登莱巡抚孙元化正带人翘首以盼。不是他这个巡抚不重身份,委实是最近东江的消息太多了,先是袁崇焕以阅兵威名抵达皮岛试图矫招杀毛文龙,然后是毛文龙儿子破局,接着是袁崇焕分东江镇为四协。接着毛文龙派人来说在海上遭遇建奴水师。自家儿子毛钰率领船队和他手下私兵奋力作战已经击败建奴,即将带着俘虏的船只和俘虏前往登州。
孙元化是被毛文龙的战报惊讶了,不过他想起了前段时间恩师徐光启给他的来信,说毛钰哪里有最新的战船火炮犀利,七百战兵击溃两千倭寇。那么在海上遇到旱鸭子建奴人,打死打伤连带俘虏四五千人也是可能的。
只是这样一个战绩放在大明九边随便哪一镇都是了不得。自己的前任袁可立正是被内阁诸公挤压不得已去核查毛文龙的过往战果而与毛文龙彻底决裂,自此东江一蹶不振。
如今毛文龙被袁崇焕逼迫辞官,却在海上干掉了这么多建奴。虽然大部分都是汉人投降过去的,但终归是四五千人人啊,就算是俘虏建奴四五千头猪也是大功一件。更何况中间还有额驸李永芳本尊!
毛文龙没有让孙元化屈尊白等,上岸后让孙元化的手下人清点战果,并表示由于船只破损严重,他就不带走了,全部留给登莱新军。自己则将一份奏章塞给孙元化,让他联名。
孙元化接过来奏章看了几行就皱起眉头,因为毛文龙在这里面说的是李永芳率领建奴水师欲攻登州,被途径此地的毛文龙父子发现,双方随即交战,后登莱巡抚孙元化派人赶到支援,最终双方合力将李永芳船队全歼,并生俘李永芳。这等于说毛文龙父子平白将这颇天功劳分孙元化一半。
换了一般心黑一点的文官早就笑开花,可是孙元化是何人?他觉得毛文龙父子有点过了。正想说话,却见到一少年人上前对着他拱了拱手:“孙大人就不必谦让了。如今家父已经辞官,要这功劳也没用,下官年不过十八已经是舟山守备。若是没有父亲这档事情倒也无所谓,如今成了众矢之的也不好太突出。登莱新军正是成军关键时刻需要朝廷大力支持。若是得了朝廷赏赐孙大人也可用来建立一支水师,就如前几日一样牢牢掌握海上主动从而牵制建奴岂不是大好事。”
这些当然不是毛文龙的意思,毛钰虽然也想到过,但大部分还是秀才王乐年的建议。
孙元化看着毛钰,想着他的话,再想着徐光启的评价,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不过随即又说将会写密折给皇上说明此事。对此毛文龙和毛钰也是求之不得。
经过登州文官们的一番忙碌,确认剃了头留着建奴小辫子的汉军约战死二千八百五十人,俘虏两千三百人,再加上真建奴二十七人,额驸李永芳。大小船只三十五艘。考虑到是海战,沉没的船只、落水的敌人无法打捞上来。诸位大老爷认为将战报写成遭遇后金战船七八十艘,敌军一万八千人一点也不夸张。
对此毛文龙和毛钰也只能苦笑,他们这一次想隐藏实力又不行了。袁崇焕肯定会恶人先告状,有了这样的功劳外加实力在,总不至于被抄家问罪。所以就由着这些文官们折腾。父子俩反而成了配角。当然在血淋淋的人头和几千号俘虏面前,这些人也终于后知后觉地察觉到了毛钰船队的真正战斗力。所以对他们父子倒是也很客气。
毛家父子没有在登州多做停留,一路南下一直到长江口,毛钰这才提出来要去拜访徐光启。原因无他,还是以防万一!目前文官集团里毛文龙以前的靠山估计都会干看着袁崇焕等人集中火力攻讦他们父子。大好人徐光启和他的一些弟子是大明这个时代的一群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