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钺矢寄望(2/2)
朱允炆眉头微蹙,静静听完两位股肱之臣谏言,一时心潮翻涌。方孝孺所言,直击军纪整顿之要害,可振朝纲、明军威;黄子澄所虑,关乎军心凝聚与士气提振,于战事成败亦举足轻重。此两条计策,犹如天平两端,难分轻重,令其陷入两难。
他缓缓落座龙椅,修长手指下意识轻轻敲击扶手,发出沉闷有节奏之声响,目光仿若寒星,在众大臣身上一一扫过,试图从其神色中寻得一丝决断助力。大殿内一片死寂,唯有烛火偶尔“噼啪”作响。
许久,朱允炆沉凝片刻,缓声言道,其声沉稳,然疲惫难掩:“朕深思熟虑,李景隆此番战败,或因其权柄稍轻,难以统筹调度各方,致战局失控。朕决定授其‘专征伐’的权柄,赐黄钺弓矢,使其具先斩后奏之威。望其能知耻后勇,卧薪尝胆,一举扭转颓势,重振我军雄风,不负朕的厚望。”
朝堂上,因李景隆战败一事,众声喧哗,群臣争论指责之声交织,纷乱如麻,朱允炆心烦意乱。退朝后,他返回寝宫,脑海中仍是朝堂混乱的场景,李景隆的无能、群臣的纷争,如针芒在背,刺痛其心。
夜已深,万籁俱寂,朱允炆却难以入眠,辗转反侧。他凝视着床帏,眼神充满疲惫与焦虑。自乱局生起,他便将全部心力倾注于朝堂,无暇顾及玺院,更无时间探望香玺。然而在这无数不眠之夜,香玺的笑颜常浮现眼前,令其心中满是思念与愧疚。
他暗自思索,今局势变幻莫测,稍有差池,便会万劫不复。身为帝王,身负江山社稷的重任,唯有先稳住这岌岌可危的局面。待局势稍稳,必当亲往玺院,好生陪伴香玺,向其解释清楚恩惠假孕之事,望其能体谅自己的苦衷,原谅这段时日的冷落。思及此,朱允炆轻轻叹息,翻身坐起,披上衣裳,行至窗前,遥望窗外漆黑夜空,心中默默祈祷局势早日好转。
在皇帝的期许与朝臣的注视下,李景隆赶赴德州,举行誓师仪式,决意北上迎敌。誓师当日,狂风呼啸,军旗烈烈作响,声震四野。士兵们虽因先前战败,面容间透着疲惫与低落,却仍整齐排列,身姿笔挺,目光坚毅。
李景隆得知自己再度被朝廷委以重任时,此前那仿若置身万丈深渊般的失落与颓丧,总算寻得一丝慰藉。这突如其来的信任,恰似寒夜中的火把,瞬间点亮其晦暗内心世界。
只是,每当他的思绪不经意飘向朱棣,对方那冲锋在前、勇猛善战的身姿便会清晰浮现。须臾,方才于心底燃起的自信火苗,恰似春日残雪,须臾消融殆尽。恐惧如决堤的洪水,将他彻底吞没,那沉重的压迫感,犹如附骨之疽,死死缠绕,令他几近窒息。
李景隆端坐在案前,双眼紧紧盯着那象征至高权力的黄钺弓矢。恍惚间,眼前的弓矢竟幻化成朱棣那冷峻且满含轻蔑的面容,正居高临下地审视着自己。他下意识地攥紧拳头,手背上青筋暴起,像蜿蜒的虬龙。“此次出征,只许胜,不许败!务必要战胜心魔,一雪前耻!”他在心底无声呐喊,以此驱散心头那浓重的阴霾。
深吸一口气,李景隆竭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徐徐起身,迈着沉稳步伐步出营帐。凝视着眼前整齐列阵的士兵,他们的眼神中虽仍残留着昔日战败的疲惫与迷茫,但在这即将出征的肃穆氛围烘托下,似乎有了一丝别样的光彩在闪耀。
见此情景,李景隆阔步登上高台,身姿挺拔,威风凛凛。他猛地挥动手臂,铿锵有力的话语如惊雷炸响:“众将士!昔日之败,乃我等前行之基石!今圣上委我以专征伐之权,此乃对我等之信任,亦是对我等之鞭策!诸君务必奋不顾身,奋勇杀敌,收复失地,重振我军之威名!”
这番饱含激情与力量的动员,恰似一阵强劲的劲风,迅速点燃了士兵们心中积压已久的不甘与热血。原本低落的士气瞬间激昂,一双双眼睛中重新燃起了熊熊战火,那炽热的目光仿若能够冲破一切阻碍。
未几,李景隆与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在真定顺利会师。六十万大军齐聚一堂,军旗烈烈,人声鼎沸,场面蔚为壮观。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白沟河开拔,行进间扬起漫天尘土,仿若要将整个天地都笼罩其中。
待抵达白沟河,放眼望去,连绵不断的营帐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望不到边际。一杆杆长枪利刃在日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森冷寒光,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战争的残酷。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毛骨悚然的肃杀气息,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静静地等待着这场决定命运的生死对决,仿佛连时间都在这一刻屏住了呼吸,只等那一声令下,便会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